孤屿能高下,长江与吐吞。
小如园囿物,深作海潮门。
雷电生晴昼,鱼龙聚石根。
往来舟不泊,心怯怒涛奔。
孤屿能高下,长江与吐吞。
小如园囿物,深作海潮门。
雷电生晴昼,鱼龙聚石根。
往来舟不泊,心怯怒涛奔。
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的壮丽景象和江水的动态之美。首句“孤屿能高下”,以孤屿的高低变化起笔,暗示其独立于江流之上的独特姿态。接着“长江与吐吞”一句,将长江的气势与孤屿的吞吐相联系,展现出自然界的雄伟与和谐。
“小如园囿物,深作海潮门”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将孤屿比作小巧的园林景观,另一方面又强调其深邃如同大海的门户,既展现了孤屿的精致与深邃,也暗示了江水的广阔与深沉。
“雷电生晴昼,鱼龙聚石根”描绘了雷电在晴朗白日中的突然出现,以及鱼龙聚集在石根下的奇异景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神秘色彩,激发读者对自然奥秘的遐想。
最后,“往来舟不泊,心怯怒涛奔”则通过舟行江面的动态,表达了对江水力量的敬畏之情。舟行于江上而不愿停泊,反映出人们面对汹涌波涛时内心的恐惧与谨慎,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孤屿与江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力量,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