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诛淖齿,何以见慈亲。
市井堪呼战,君王已属人。
倚闾从白发,报国及青春。
去去提双剑,男儿自有神。
未能诛淖齿,何以见慈亲。
市井堪呼战,君王已属人。
倚闾从白发,报国及青春。
去去提双剑,男儿自有神。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舂山草堂感怀(其十)》中的片段,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句“未能诛淖齿,何以见慈亲”,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为国家除害,保护亲人而感到愧疚和遗憾的心情。“淖齿”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邪恶势力或敌人,诗人未能将其清除,因此无法向亲人展示自己的忠诚与勇敢。
接着,“市井堪呼战,君王已属人”,这两句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人们在市井中呼唤着战争,但君王已经归顺他人,暗示国家政权的更迭和人民对稳定与和平的渴望。
“倚闾从白发,报国及青春”,这里运用了“倚闾”这一典故,指的是老人在家门口期盼子女归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虽已年老但仍心系国家,希望能在年轻时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最后,“去去提双剑,男儿自有神”,诗人决心拿起双剑,踏上征程,表明他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背景的融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在乱世中的责任与担当。
代公实英迈,津涯浩难识。
拥兵抗矫征,仗节归有德。
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
流落勿重陈,怀哉为凄恻。
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
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
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
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
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
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哂我轻常调。
羁旅虽同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料。
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
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
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
离忧不堪比,旅馆复何如。
君又几时去,我知音信疏。
空多箧中赠,长见右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