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自堆残卷,何曾一室空。
文殊或过问,弥勒也难同。
畏客长疑病,教儿未觉穷。
只愁深夜后,冻杀蠹书虫。
亦自堆残卷,何曾一室空。
文殊或过问,弥勒也难同。
畏客长疑病,教儿未觉穷。
只愁深夜后,冻杀蠹书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和尚居住的简陋环境与内心的宁静。首句“亦自堆残卷”,写出了和尚的书籍堆积如山,暗示了其对学问的追求和热爱。接着“何曾一室空”一句,转折巧妙,看似矛盾,实则表达了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和尚的心灵世界依然丰富充实。
“文殊或过问,弥勒也难同。”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分别代表智慧和慈悲。这两句诗通过假设文殊和弥勒来访,却难以找到共同话题,形象地展现了和尚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常人不同,与佛学的高深境界相契合。
“畏客长疑病,教儿未觉穷。”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和尚的生活状态。他担心客人来访时自己身体不适,显得有些多虑;教育孩子时,却并未感到贫困的困扰,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最后,“只愁深夜后,冻杀蠹书虫。”这句话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夜晚的忧虑,担心深夜后书籍上的蛀虫会因寒冷而死亡,实际上是在借物喻人,暗示了他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学问传承的担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和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我尝持使节,几到于越城。
驻节访隐君,知有松坡名。
松坡不嗜进,雅重月旦评。
道义施一乡,济利良匪轻。
一经授佳器,卓卓蜚英声。
登科作师儒,能使斯道行。
乃知松坡德,流衍在后生。
兹已作古人,闻之欲沾缨。
鄱湖水已落,弋溪鸟空鸣。
欲养不可回,孝子难为情。
勖哉图显扬,终可慰九京。
芳春日和煦,乘骢远巡游。
品类遂生育,嘉景罗道周。
青山高插天,绿水深不流。
乔松与脩竹,岁寒君子俦。
纷纷李桃花,竞艳俱含羞。
触物感时叙,方寸恒多愁。
诛锄奸宄凶,一道风霜秋。
斯乃职分常,孰较劣与优。
所贵布德化,先解黎庶忧。
于焉起沈滞,于以伸冤幽。
惠此茕独民,而且扶善柔。
所行苟皆春,厥职斯无尤。
况嗟国步艰,切齿期复雠。
勤王无路归,空横济川舟。
写图警朝夕,黾勉追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