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从头点检来,笑杀维摩诘。
带累李胡子,喷水髭须湿。
洒净已周圆,次念波罗蜜。
蒋山恁么道,千古谁人识。
识不识,何处觅,堪与丛林为轨则。
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从头点检来,笑杀维摩诘。
带累李胡子,喷水髭须湿。
洒净已周圆,次念波罗蜜。
蒋山恁么道,千古谁人识。
识不识,何处觅,堪与丛林为轨则。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昙华所作的偈颂,以数字游戏和禅宗故事为载体,寓言深刻。首句“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看似简单,实则暗示着世间万物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接着,诗人提到维摩诘,他是佛教中的智慧化身,这里的“笑杀”可能表示对维摩诘智慧的赞叹或戏谑。
“带累李胡子,喷水髭须湿”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场景,可能是维摩诘或某位禅师在用水洒净,连累了旁边胡须未干的李胡子,寓言修行中可能会有的意外或干扰。
“洒净已周圆,次念波罗蜜”进一步强调了修行的完整过程,从清洁身心到深入佛法的核心——波罗蜜(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蒋山恁么道,千古谁人识”提到了蒋山,即今江苏南京的钟山,传说中维摩诘曾在此说法,但其深奥的教诲能被几人理解呢?
最后,“识不识,何处觅,堪与丛林为轨则”表达了对真正理解和遵循佛法的人的寻找,认为这样的智慧是禅林中应当遵循的标准。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禅宗典故,传达了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修行真谛的探索,富有哲理和禅意。
手栽杨柳恰成堤,招引清风障日西。
热客岂能知此味,请君来此听莺啼。
瑶池宴罢王母还,九芝飞入三仙山。
空馀绛节留人间,云封露洗无时閒。
节旄落尽何斓斑,野翁提携出茅菅。
吴刀戛戛鸣双环,截断寒冰何潺潺。
相如赋就空上林,倦游渴病长相侵。
刘伶爱酒真荒淫,狂来欲倒沧溟深。
此时一嚼轻千金,垆边何用文君琴。
五斗一石安足斟,坐想毛发生清阴。
萧瑟甘滋欲谁让,柤梨橘柚纷殊状。
冷气相射杯盘上,顾郎不见休惆怅。
佳境到头还不妄,诗成虽愧阳春唱,全胜乞与将军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