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汪汪成巨浸,传闻昔日尽良田。
兴除利害宁无策,忍把膏腴久弃捐。
几处汪汪成巨浸,传闻昔日尽良田。
兴除利害宁无策,忍把膏腴久弃捐。
这首诗描绘了郊外景象的变化,诗人袁燮通过"几处汪汪成巨浸",形象地写出原本可能是农田的地方如今被水淹没,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或沼泽。他感慨昔日常见的良田如今被闲置,表达了对土地资源被浪费的忧虑。
"传闻昔日尽良田"一句,暗示了过去的繁荣与现今的荒废形成鲜明对比,可能暗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社会变迁的反思。诗人接着提出"兴除利害宁无策",表达了对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解决水患或合理利用土地的深深关切,认为应该有策略来处理这个问题。
最后,"忍把膏腴久弃捐"一句,"膏腴"形容肥沃的土地,诗人痛心疾首地表达了对宝贵资源长久被闲置不用的无奈和惋惜。整首诗寓言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绿杨欲舞,红杏微笑,春工渐侈。
试偻指、自从嘉定,数到宝庆□□里。
无一岁、不书年大有,问元功谁燮理。
□□□、於变雍熙,如此自当千岁。
况是端笏蓬莱陛。
但看雍容、玉立山峙。
炼五色、补天无迹,扶日天衢光四被。
安清祐、填群心声色,恬然如谈笑耳。
更八荒、民生奠枕,此著又当千岁。
又况善述先猷,严武备、不开边鄙。
阴功遍南北,千岁未多畴祉。
且说总是三千岁。
此际方岐嶷。
听今日、处处笙歌,何止南楼十二。
学渺千江水,才雄百尺楼。
凫飞思叶县,燕寐忆苏州。
有感珠还浦,无苛虎渡洲。
浦江天阁处,缺月正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