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
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
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
及兹百事懒,作意三日闲。
聊将烧灯夜,付与儿辈看。
来陪老禅伯,杖履同跻攀。
曲折几藓磴,竹引春斓斑。
窦口咽细泉,崖腹鸣飞澜。
足疲眼界远,语乐心地安。
倒景射西崦,晃荡云海宽。
十年戎马后,集此兰若难。
未必支许游,能尽宾主欢。
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
摩挲忘归石,告以幽遐观。
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
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
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
及兹百事懒,作意三日闲。
聊将烧灯夜,付与儿辈看。
来陪老禅伯,杖履同跻攀。
曲折几藓磴,竹引春斓斑。
窦口咽细泉,崖腹鸣飞澜。
足疲眼界远,语乐心地安。
倒景射西崦,晃荡云海宽。
十年戎马后,集此兰若难。
未必支许游,能尽宾主欢。
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
摩挲忘归石,告以幽遐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大夫在自然山水间的自在生活。他乘着天风,飞入海上之山,借助松声如鼓吹,引导他登上层峦。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寄托。诗中的“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的生活态度闲适自得,他表示百事都懒惰,只愿意作意三日闲暇。这份淡泊明志,与世俗功名利禄相比,显得更加超然。烧灯之夜,他将此情付与后辈,让他们去体会和感悟。
随后,诗人陪伴老禅伯,一同攀登山峦。曲折的道路上,竹引春色斑斓;窦口细泉流过,崖腹飞澜声响。这一切都让诗人的心灵得到安慰,他的心境得到了平和。
十年戎马生涯后,他来到这里,感觉如同兰若般难以忘怀。未必需要远行,也能在这宾主之间尽情欢乐。当暮色到达山顶,月光散布林间,诗人摩挲那忘归之石,告诉它自己对于幽静遐想的观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张元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功力,将这种精神状态与山水之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意境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