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龟负篆导山川,禹庙同瞻东浙仙。
赖有一编传古意,不须青玉说当年。
元龟负篆导山川,禹庙同瞻东浙仙。
赖有一编传古意,不须青玉说当年。
这首诗以“元龟负篆导山川”开篇,巧妙地将历史与自然融为一体,元龟象征着古老与长寿,负篆则寓意着承载着文字与文明的传承。接下来,“禹庙同瞻东浙仙”,将历史人物大禹与仙人并置,既展现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也暗示了精神上的超越与永恒。诗人通过“赖有一编传古意”,强调了书籍在传递文化与智慧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在物质世界中,精神与知识的传承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不须青玉说当年”,则表达了对物质财富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的传承与理解,而非外在的物质拥有。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物质与精神相对价值的辩证认识。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檐鸦冻不哗,尺宅走万怪。
休暇周四旬,一岁此心泰。
蠕蠕蠹丛生,低吟发遥籁。
乐事际伏腊,劳生得微懈。
六年冗不治,枯菀久身外。
故步安槃姗,饱死讵贻悔。
朝踏霜花行,夜共灯火爱。
从徒百十人,昏昭竟何待。
堂前阿巽欢,足后娇儿狯。
无病茶饭佳,俯仰为一快。
良士矜七尺,五斗究云隘。
壮岁困磨牛,成劳笑安在。
凡情耻钝顽,奋跃务高大。
似闻割洪流,海立昼全晦。
日黄拥被眠,炙手任渠辈。
运会剥亦终,便老亦谁慨。
山居适山性,趣与游观别。
斟酌物外情,阴晴含悱恻。
峨峨狮子峰,匿影万山窟。
瓮底海潮音,烟中古苔色。
泉响不到门,顿觉声闻灭。
山僧惊我老,惘惘成今昔。
龙泓荇藻横,人生事如发。
自性本不存,去住空皮骨。
忍作无情游,拄杖随所适。
谷口渐通樵,人家枕斜日。
春风入云隙,炊烟相与白。
暝色认茅檐,厨香笋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