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筒吹火鼎烹油,小摘朝来露已浮。
烂煮香粳供玉糁,更须春味荐猫头。
筠筒吹火鼎烹油,小摘朝来露已浮。
烂煮香粳供玉糁,更须春味荐猫头。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诗人虞俦与姜总管共享美食的场景,特别是对一道名为“菜羹”的菜肴的赞美。诗中运用了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食物的色香味以及与之相关的季节感。
首句“筠筒吹火鼎烹油”,以“筠筒”(竹筒)比喻烹饪器具,生动地描绘了厨师点燃火源,将食材放入鼎中烹煮的情景。这里的“吹火”不仅指动作,也暗示了厨师对火候的精准掌控,使读者仿佛能闻到食物在热油中翻滚的香气。
次句“小摘朝来露已浮”,描述了清晨采摘新鲜蔬菜的情景。露珠尚未散去,可见蔬菜的新鲜程度,预示着即将享用的菜肴将充满自然的清新之气。
接着,“烂煮香粳供玉糁”一句,将米饭形容为“香粳”,并用“玉糁”(细碎的米粒)来形容,强调了米饭的细腻与香气。这不仅是一道简单的主食,更成为了一道精心准备的佳肴,与前文提到的菜羹相得益彰。
最后,“更须春味荐猫头”一句,巧妙地将季节与美食联系起来,暗示这道菜羹在春天最为适宜,而“猫头”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配料或调味品,增添了菜肴的独特风味。整个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共餐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食物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我本惜春人,常恐春色老。
沙阳渺天南,春到一何早。
群芳忽烂漫,自觉被春恼。
招邀适名园,景物得幽讨。
灿灿桃李妍,娟娟松竹好。
虚室自含风,回塘已生草。
酌酒对芳菲,论文慰怀抱。
瑰奇窥李杜,寒色笑郊岛。
软语既温温,高谈方浩浩。
二子若骅骝,轻车驾长道。
而我正飘蓬,摧残已枯槁。
家在天一涯,情若风中翿。
幸然得相从,豁我忧心捣。
青春能几时,落花看又扫。
宁辞金罍空,坐使玉山倒。
世事可两忘,悠悠信苍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