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刹虚亭古墓平,幽闲地上一僧行。
初疑废井人烟绝,又见丛林佛火生。
夹道白杨翁仲影,绕篱红杏子规声。
芳魂艳魄增惆怅,日拥沙堆半过城。
荒刹虚亭古墓平,幽闲地上一僧行。
初疑废井人烟绝,又见丛林佛火生。
夹道白杨翁仲影,绕篱红杏子规声。
芳魂艳魄增惆怅,日拥沙堆半过城。
这首《春日郊行》描绘了诗人漫步郊野所见之景,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对过往的怀念。
首联“荒刹虚亭古墓平,幽闲地上一僧行”,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荒废的寺庙、空荡的亭台、古老的坟墓,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一位僧人独自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颔联“初疑废井人烟绝,又见丛林佛火生”,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起初,诗人以为是废弃的水井,周围一片寂静,仿佛人间已绝迹。然而,转眼间,他又看到了丛林中佛寺的灯火,这灯火不仅照亮了黑暗,也带来了希望与宁静。这一转变,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象征着即使在最荒凉的地方,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颈联“夹道白杨翁仲影,绕篱红杏子规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白杨树夹道而立,树影斑驳,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红杏环绕篱笆,子规鸟的啼鸣此起彼伏,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尾联“芳魂艳魄增惆怅,日拥沙堆半过城”,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芳魂艳魄,既指美好的事物,也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日拥沙堆,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仿佛沙漏中的沙粒,一点一滴地消逝。半过城,则暗示着时间的不可逆转,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时间、记忆的深刻思考,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