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日照疏棂,临风事幽讨。
药栏红欲翻,苔砌绿初扫。
谁令墨王仙,肯使鱼子老。
悠然天禄阁,世世以为宝。
朗日照疏棂,临风事幽讨。
药栏红欲翻,苔砌绿初扫。
谁令墨王仙,肯使鱼子老。
悠然天禄阁,世世以为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园林风光图景,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书籍的珍视与渴望。"朗日照疏棂,临风事幽讨"两句,表达了在明媚的阳光下,在微风中探寻那些隐秘幽深之处的情景。这里的“疏棂”指的是花间的空隙,而“幽讨”则是对远古或隐蔽事物的追求,彰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关注。
接下来的"药栏红欲翻,苔砌绿初扫",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园中景象。"药栏"可能是指种满草本植物的花坛,而"红欲翻"则暗示着这些草本植物即将开花,色彩鲜艳。而"苔砌绿初扫",则描绘了庭院中的青苔刚被清扫过,显露出它们的绿意。
第三句"谁令墨王仙,肯使鱼子老",诗人通过对比两位历史人物——墨守(以勤于书写而著称)与鱼豢(春秋时期的人物,以博学多才闻名),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渴望。这里"谁令"是一种反问,意味着诗人认为只有那些真正重视学识的人才能像墨守一样勤奋地学习,而不愿意让自己的智慧随时间流逝,如鱼豢一般。
最后一句"悠然天禄阁,世世以为宝"则表达了对知识的珍视与传承。这里的“悠然”意味着安适而自在,而“天禄阁”可能是指某个藏书丰富的地方。“世世以为宝”,则说明这些知识财富被世代相传,作为宝贵之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个人学术追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智慧的热爱,以及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视。
调丁团甲差民兵,一路一十五万人。
鸣金伐鼓别旗帜,持刀带甲如官军。
儿妻牵衣父抱哭,泪出流泉血满身。
前去不知路远近,刻日要渡黄河津。
人负六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
高卑日概给二升,六半才可供十日。
大军夜泊须择地,地非安行有程驿。
更远不过三埂里,或有攻围或鏖击。
十日未便行十程,所负一空无可索。
丁夫南运军北行,相去愈远不接迹。
敌闻兵侵退散隐,狡筭极深不可测。
师老冻饿无斗心,精锐方出来战敌。
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
不知何人画此计,徒困生灵甚非策。
但愿身在得还家,死生向前须努力。
征人白骨浸河水,水声鸣咽伤人耳。
来时一十五万人,凋没经时存者几。
运粮惧恐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
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
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
尫残病疾不堪役,室中长女将问亲。
暴吏入门便驱去,脱尔恐为官怒嗔。
纽麻缠腰袍印字,两胫束布头裹巾。
冥冥东西不能辨,被驱不异犬豕群。
到官未定已催发,哭声不出心酸辛。
负米出门时相语,妻求见夫女见父。
在家孤苦恨竛竮,军前死生或同处。
冰雪皲瘃遍两脚,县泪寻亲望沙漠。
将军帐下鼓无声,妇人在军军气弱。
星使奔问来几时,下令仓黄皆遗归。
闻归南欲奔汉界,中途又为西贼窥。
凄恻自叹生意促,不见父夫不得哭。
一身去住两茫然,欲向南归却望北。
《兵餽行》【宋·李复】调丁团甲差民兵,一路一十五万人。鸣金伐鼓别旗帜,持刀带甲如官军。儿妻牵衣父抱哭,泪出流泉血满身。前去不知路远近,刻日要渡黄河津。人负六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半才可供十日。大军夜泊须择地,地非安行有程驿。更远不过三埂里,或有攻围或鏖击。十日未便行十程,所负一空无可索。丁夫南运军北行,相去愈远不接迹。敌闻兵侵退散隐,狡筭极深不可测。师老冻饿无斗心,精锐方出来战敌。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不知何人画此计,徒困生灵甚非策。但愿身在得还家,死生向前须努力。征人白骨浸河水,水声鸣咽伤人耳。来时一十五万人,凋没经时存者几。运粮惧恐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尫残病疾不堪役,室中长女将问亲。暴吏入门便驱去,脱尔恐为官怒嗔。纽麻缠腰袍印字,两胫束布头裹巾。冥冥东西不能辨,被驱不异犬豕群。到官未定已催发,哭声不出心酸辛。负米出门时相语,妻求见夫女见父。在家孤苦恨竛竮,军前死生或同处。冰雪皲瘃遍两脚,县泪寻亲望沙漠。将军帐下鼓无声,妇人在军军气弱。星使奔问来几时,下令仓黄皆遗归。闻归南欲奔汉界,中途又为西贼窥。凄恻自叹生意促,不见父夫不得哭。一身去住两茫然,欲向南归却望北。
https://shici.929r.com/shici/ZKfYv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