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千古似公无,莘野隆中迹竟符。
汉室昔难兴礼乐,孔门已得厕程朱。
心存正统何论魏,衅起东邻合罪吴。
天定孰能终难回,空留造化继三谟。
大名千古似公无,莘野隆中迹竟符。
汉室昔难兴礼乐,孔门已得厕程朱。
心存正统何论魏,衅起东邻合罪吴。
天定孰能终难回,空留造化继三谟。
这首诗是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的颂扬与评价。诗人周馨桂以“武侯”为题,通过对比诸葛亮与历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汉室、孔子及其后学程颐、朱熹,以及魏国和吴国,来展现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首联“大名千古似公无,莘野隆中迹竟符”,开篇即高度赞扬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千古,其足迹与智慧仿佛与古代圣贤并肩,特别是与隐居于莘野、隆中的先贤们相呼应,暗示诸葛亮的智慧与这些历史人物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或相似之处。
颔联“汉室昔难兴礼乐,孔门已得厕程朱”,将诸葛亮置于历史的宏阔背景中,指出在汉室衰微、难以恢复礼乐秩序的背景下,诸葛亮却能够从孔门中汲取智慧,甚至与后来的理学大师程颐、朱熹相提并论,强调了诸葛亮在儒家思想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角色。
颈联“心存正统何论魏,衅起东邻合罪吴”,进一步探讨诸葛亮的政治立场与策略。诸葛亮忠心耿耿地维护着蜀汉的正统地位,不因魏国的强大而动摇,也不因吴国的威胁而轻易妥协,展现了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尾联“天定孰能终难回,空留造化继三谟”,则表达了对诸葛亮命运的感慨。尽管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才能和远见,但天命难违,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然而,他的智慧与贡献,如同自然界的造化一般,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并继续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与成就的回顾与评价,不仅赞美了他的历史地位与个人魅力,也深刻反思了个人努力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