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燔经咎李斯,斯文兴丧岂关渠。
楚人未烈咸阳火,秦府犹存博士书。
吾道不随灰烬冷,残烟空锁帝王居。
独嗟先入收图籍,刀笔区区计亦疏。
世以燔经咎李斯,斯文兴丧岂关渠。
楚人未烈咸阳火,秦府犹存博士书。
吾道不随灰烬冷,残烟空锁帝王居。
独嗟先入收图籍,刀笔区区计亦疏。
此诗描绘了诗人于石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个人情感的表达。首句“世以燔经咎李斯”指出古人往往因为焚烧儒家经典而责备秦朝的李斯,表现了对于知识被摧毁的哀叹。接着,“斯文兴丧岂关渠”则表明诗人对秦代文化的消亡感到惋惜,并质疑是否与当时焚书有关。
“楚人未烈咸阳火,秦府犹存博士书”一句,通过对比楚国人民尚未经历过咸阳宫中大火的情景,而秦朝的府库内仍有保存的博士典籍,凸显了历史的残酷与知识的珍贵。
“吾道不随灰烬冷,残烟空锁帝王居”表达诗人坚持自我思想和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尽管周围环境已成废墟,但帝王曾经居住的地方仍被空气中稀薄的烟雾所笼罩。
“独嗟先入收图籍,刀笔区区计亦疏”则是诗人对那些早已被收录在史书中的知识和事件表示哀叹,同时感慨于自己对于这些历史记录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焚书事件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个人思想与历史记载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认识。
长叹徒自伤,倏忽至旧疆。
大海跨飞鲸,举首见洛阳。
徘徊桥北岸,嘉树郁苍苍。
此树令所植,三五各成行。
昔我初往时,兄弟倚树傍。
今我远来归,舁柩独徬徨。
谁言见城社,忧思若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