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至授寒服,蟪蛄夕鸣悲。
兰蕙虽可怀,将同秋草萎。
盛年不再至,物色桑榆时。
愁心将何愬,坐叹葑菲诗。
眷言怀君子,感结伤心脾。
人事多错迕,中心君讵知。
风至授寒服,蟪蛄夕鸣悲。
兰蕙虽可怀,将同秋草萎。
盛年不再至,物色桑榆时。
愁心将何愬,坐叹葑菲诗。
眷言怀君子,感结伤心脾。
人事多错迕,中心君讵知。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首句“风至授寒服,蟪蛄夕鸣悲”以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为背景,通过描述秋风送寒、蟪蛄哀鸣,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接着,“兰蕙虽可怀,将同秋草萎”两句,将兰花和蕙草与即将枯萎的秋草并提,暗喻美好事物的短暂与衰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
“盛年不再至,物色桑榆时”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有限性,暗示着诗人已步入人生的暮年,感叹韶华易逝,岁月无情。接下来,“愁心将何愬,坐叹葑菲诗”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无处诉说,只能独自叹息,仿佛在吟唱那无人倾听的“葑菲诗”,形象地表现了孤独与无奈。
“眷言怀君子,感结伤心脾”表达了诗人对君子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人事多错迕,中心君讵知”则是对世事复杂、人心难测的感慨,以及对知己的理解与期待,透露出诗人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生命与世事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