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梅花岁岁新,师雄遗迹已成尘。
石楼六月不知暑,瑶室四时常是春。
华首真人游览惯,蕊珠宫阙往来频。
药槽丹灶依然在,得到骖鸾有几人。
山下梅花岁岁新,师雄遗迹已成尘。
石楼六月不知暑,瑶室四时常是春。
华首真人游览惯,蕊珠宫阙往来频。
药槽丹灶依然在,得到骖鸾有几人。
这首诗描绘了华首台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氛围。首句“山下梅花岁岁新”以梅花的常新喻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引出对过往的回忆。接着“师雄遗迹已成尘”一句,通过师雄的遗迹已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石楼六月不知暑,瑶室四时常是春”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华首台环境的清幽与宜人,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都仿佛置身于四季如春的仙境之中。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华首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也暗示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华首真人游览惯,蕊珠宫阙往来频”则进一步渲染了华首台的历史文化积淀,华首真人的频繁造访,以及与蕊珠宫阙的密切联系,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其在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药槽丹灶依然在,得到骖鸾有几人”两句,将目光转向现实,药槽与丹灶的存在,象征着华首台曾经的炼丹修仙活动,而“得到骖鸾有几人”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追求长生不老与超凡脱俗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达到理想境界的人又有多少?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华首台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追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