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涌沧江,突兀台殿积。
惊波四面起,日夜走霹雳。
阴壑滀风云,阳厓产金碧。
离披万年树,根抱太古石。
修廊围峻阁,窈窕压山脊。
宝像浮海来,珠缨冷光滴。
叩阑见鼋鼍,扬首意自得。
偃蹇互出没,日此饱馀食。
又有翠羽禽,群飞喜宾客。
口衔绀蒂花,近我若相识。
开轩心旷绝,上下无异色。
气象特清壮,所览辄快适。
予心本高洒,误为尘土隔。
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
落日将登舟,低回空自惜。
孤峰涌沧江,突兀台殿积。
惊波四面起,日夜走霹雳。
阴壑滀风云,阳厓产金碧。
离披万年树,根抱太古石。
修廊围峻阁,窈窕压山脊。
宝像浮海来,珠缨冷光滴。
叩阑见鼋鼍,扬首意自得。
偃蹇互出没,日此饱馀食。
又有翠羽禽,群飞喜宾客。
口衔绀蒂花,近我若相识。
开轩心旷绝,上下无异色。
气象特清壮,所览辄快适。
予心本高洒,误为尘土隔。
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
落日将登舟,低回空自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金山寺》,通过对金山寺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寺庙的庄严气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孤峰涌沧江”、“阴壑滀风云”、“修廊围峻阁”等,不仅描绘了金山寺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也渲染了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氛围。
“离披万年树,根抱太古石”两句,通过描述古老的树木与深埋地下的古老石头,展现了时间的悠久和自然的永恒。而“宝像浮海来,珠缨冷光滴”则以宝像(佛像)的出现,象征着佛法的传播和智慧的光芒,与自然界的冷光相映成趣,寓意深远。
诗中还通过“叩阑见鼋鼍,扬首意自得”描绘了金山寺周边的生物世界,鼋鼍(一种大型爬行动物)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人类的活动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最后,“予心本高洒,误为尘土隔。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落日将登舟,低回空自惜”则在描绘日落时分诗人准备离开的不舍之情,进一步强化了他对金山寺这一“物外迹”的留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庄严,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佛法以及精神自由的深刻思考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