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开山名报恩,二楞伽严堂尚存。
偶寻曲径至初地,随步回转相循环。
往往诡石嵌绝壁,风吹欲落惊无根。
历危即安契静悟,了不可得难名言。
吹大法螺建法幢,觉大千世惟世尊。
名山得名此探源,岂谓曲肖螺纹旋。
支公开山名报恩,二楞伽严堂尚存。
偶寻曲径至初地,随步回转相循环。
往往诡石嵌绝壁,风吹欲落惊无根。
历危即安契静悟,了不可得难名言。
吹大法螺建法幢,觉大千世惟世尊。
名山得名此探源,岂谓曲肖螺纹旋。
这首诗描绘了吴山十六景之一“法螺曲径”的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中幽径的曲折蜿蜒,以及沿途怪石嶙峋、峭壁耸立的壮丽景象。风声似乎在提醒着行者,这些石头仿佛悬空无根,令人不禁心生敬畏。
接着,诗人通过“历危即安契静悟”表达了在这险峻之境中,心灵得以平静,领悟到某种超然的真理。这种体验难以用言语表达,暗示了佛法的深邃与神秘。
“吹大法螺建法幢,觉大千世惟世尊”则将自然景观与佛教信仰巧妙结合,法螺的吹响和法幢的建立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教化的庄严,而“觉大千世惟世尊”则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觉悟,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归于佛的智慧与慈悲。
最后,“名山得名此探源,岂谓曲肖螺纹旋”总结了名山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的奇特与美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与精神价值,如同螺纹般螺旋上升,引领人们探索更深层次的智慧与真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宗教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