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罗袜明珠光。抱得秦声上高堂。
调弦促柱移清商。移清商,翻翠袖。满满斟,曲曲奏。
翩翩罗袜明珠光。抱得秦声上高堂。
调弦促柱移清商。移清商,翻翠袖。满满斟,曲曲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音乐与舞蹈的和谐之美。首先,“翩翩罗袜明珠光”这一句,以“翩翩”形容舞者轻盈的步伐,而“罗袜明珠光”则巧妙地将舞者的服饰与舞动时的光影效果结合,营造出一种华美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抱得秦声上高堂”,描述了演奏者带着秦地特有的音乐旋律步入大厅,预示着一场视听盛宴即将展开。
“调弦促柱移清商”一句,进一步揭示了音乐演奏的过程。这里的“调弦促柱”指的是调整乐器的音准和节奏,而“移清商”则是指音乐风格的转换,从一种清雅的音乐转向更为细腻或激昂的乐章。这不仅体现了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也暗示了音乐能够引领听众情绪的变化。
“翻翠袖”这一动作,形象地展示了舞者在音乐的引导下,以翠绿的衣袖为媒介,与音乐相呼应,增添了舞蹈的视觉美感。最后,“满满斟,曲曲奏”则以酒宴的场景隐喻音乐的流畅与丰富,仿佛每一杯酒都承载着一段美妙的旋律,让整个宴会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音乐与舞蹈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艺术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趣的品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音乐与艺术活动的繁荣景象。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