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
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
狂风江上吹蒹葭,此物往往得之嵇康阮籍家。
闭门诵书二十年,眼睛损尽生空花。
建阳小作箸头书,残更灯火乱虫鱼。
石渠文字大如斗,场屋岁月又不偶。
却来南山青草边,东西四至尽为菊花田。
手提长筐向山曲,一下收拾三百斛。
昨者昏寐才起来,解把檐头小字读。
乃知妙物通群仙,一切药裹应弃捐。
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
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
狂风江上吹蒹葭,此物往往得之嵇康阮籍家。
闭门诵书二十年,眼睛损尽生空花。
建阳小作箸头书,残更灯火乱虫鱼。
石渠文字大如斗,场屋岁月又不偶。
却来南山青草边,东西四至尽为菊花田。
手提长筐向山曲,一下收拾三百斛。
昨者昏寐才起来,解把檐头小字读。
乃知妙物通群仙,一切药裹应弃捐。
这首宋诗《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由林亦之所作,描绘了一幅与菊花相关的生活画面。诗人首先赞美了故人所赠的菊花枕,将其比作冰丸月下饮用,形象生动,暗示其清凉宜人。接着,他描述枕头上菊花的明亮,仿佛出自青囊中的上品,寓意其品质高洁。
诗人进一步联想到了嵇康和阮籍这样的名士,他们家中也有这样的菊花,暗示菊花枕的高雅与隐逸之气。接下来,诗人通过自身经历,表达了读书多年眼睛受损的感受,而菊花枕在此时显得尤为珍贵,能带来视觉上的宁静。
诗中还提及了建阳小作的筷子头书,以及深夜灯火下读书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然而,生活并不总如意,石渠文字虽大,但科举之路坎坷。最后,诗人转而寄情于南山的菊花田,亲自采摘,体验自然的乐趣,并在昏睡前阅读檐头的小字,感叹菊花枕带来的精神慰藉,认为它是超越药物的妙物,值得珍藏。
整首诗以菊花枕为线索,穿插了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对菊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怪连宵、暗风吹雨,伤心事竟如许。
啼衫不恨分飞早,只恨论心何暮。溪畔路。
昨岁里、善权艇繫垂杨树。洞门把炬。
正古寺苍凉,乱山葱翠,长啸落松鼠。
沈思极,不是薤歌声误。从来易散难聚。
衰年故国逢知己,天也把人轻妒。情最苦。
记前日、文园一卷多情句。病中亲付。
怕碎墨零纨,尘昏蠹损,和泪夜深抚。
寒食江村约。正水上、纷纷士女,采兰调谑。
中有一人曾相识,记在那家帘阁。
惊会面、愁他非确。
细取玉容花下认,果天涯、断雨翻重握。
花欲谢,人犹昨。风前小进休仍却。
从古是、蛾眉燕颔,此身奚托。
我有红绡无穷泪,弹与多情灼灼。
悔则悔、当初轻诺。
十载云英还未嫁,诉伤心、拨尽琵琶索。
且少驻,对春酌。
立而望之,松耶柏耶,其盱眙乎。
见半空楼阁,林峦掩映,从风城郭,沙涧萦纡。
却顾泗州,洼然在下,呀者成邱水一盂。
中央者,界几条冷瀑,一线明珠。洪涛日夜归墟。
有铁锁浮桥控舳舻。
看奔浑樯马,神功混淼,轰豗赛鼓,天籁欢嘑。
十庙弓刀,百年带砺,落日平田噪野乌。
堪凭吊,怅歌风亭长,泗上雄图。
冻角无声,大旗自翻,长河怒号。
正雪作花时,玉鳞狼籍,茶当乳处,珠眼萧骚。
乌鹊枝寒,羝羊窖冷,一片愁成八月涛。
当年事,记昆阳城下,群盗如毛。中原百战有豪。
经几度风吹并浪淘。
叹河名官渡,袁曹安在,地连南顿,冯邓徒劳。
四节飘零,两河萧瑟,且捋黄须命浊醪。
吾已醉,寻市中朱亥,共鼓屠刀。
冰蟾飞皓彩,今宵月、胜似昨宵圆。
有一片角声,凄清枕畔,三秋桂子,零乱樽前。
人生事、千龄浑似梦,百计且求仙。
凤舞鸾歌,别来几日,琼楼玉宇,归去何年。
流霞须倾尽,金荷里,鲸饮并吸婵娟。
遥忆庾楼今夜,多少英贤。
想月明千里,战袍不夜,西风万马,杀气临边。
我控云中黄鹄,一笑茫然。
春水如油,吴船似屋,较他亭馆还多。
燕翻油幕,鸟啄银铃,分棚占断晴坡。
花面梅妆,看帽萦竹粉,袂掠兰莎。蜂蝶媚春罗。
成团打块婆娑。
正春压歌场,花抬酒价,半天戏鼓嵯峨。
曼衍鱼龙遍,念奴悄试一声歌。
急拍将阑,氍毹畔、暝翠微波。
春游晚、半城夜火,盈盈细马双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