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豫风略同,皆赖三月雨。
前朝甘泽霏,未沾盈寸土。
对此灾馀民,安救沟壑苦。
于我心戚戚,当食不能举。
忽接方伯奏,豫省春霖溥。
益麦可种禾,东郊乐农父。
云是宸诚格,泰岳昭其祜。
心实愧此言,非漫为谦语。
略近而佑远,神岂有偏与。
齐豫风略同,皆赖三月雨。
前朝甘泽霏,未沾盈寸土。
对此灾馀民,安救沟壑苦。
于我心戚戚,当食不能举。
忽接方伯奏,豫省春霖溥。
益麦可种禾,东郊乐农父。
云是宸诚格,泰岳昭其祜。
心实愧此言,非漫为谦语。
略近而佑远,神岂有偏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河南地区在干旱后得到雨水滋润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天子圣德的颂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天降甘霖的感激。
首句“齐豫风略同”,以“齐”喻天下统一,以“豫”指豫州(河南),表达出诗人希望普天之下都能如同河南一样得到雨水滋润的美好愿望。接着“皆赖三月雨”,强调雨水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
“前朝甘泽霏,未沾盈寸土。”通过对比前朝的甘露与当前的干旱情况,突出了雨水对于土地的珍贵。接下来“对此灾馀民,安救沟壑苦。”表达了诗人对受灾民众的深切同情,担忧他们如何度过难关。
“于我心戚戚,当食不能举。”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内心的悲痛和无力感,即使面对食物,也无法下咽,形象地展现了他对灾民困境的深切关注。
转折点出现在“忽接方伯奏,豫省春霖溥。”诗人突然接到了地方官员关于河南地区得到雨水的消息,心情由忧转喜。接下来的“益麦可种禾,东郊乐农父。”描述了雨水带来的丰收景象,农民们在东郊欢欣鼓舞,播种希望。
“云是宸诚格,泰岳昭其祜。”诗人将这一事件归功于天子的诚心,认为上天因此而降福,使得泰山也显现出保佑的迹象。这既是对天子圣德的赞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信仰。
最后,“心实愧此言,非漫为谦语。”诗人表示自己虽然说了这些赞美之词,但内心深知自己的言语不足以表达真正的敬意,这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
“略近而佑远,神岂有偏与。”诗人进一步阐述,雨水的恩泽不仅局限于眼前,更惠及长远,上天的恩赐并非偏私,而是公平无私的。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自然与天子圣德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