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平原天可拍,夏日如焚天可拆。
哀哉农民亦良苦,厌见常旸与常雨。
去秋鄱阳偶中熟,巨室犹言廪无谷。
万亩家输数千斛,路旁安得黔敖粥。
吾君罪己同禹汤,思起傅岩调雨旸。
暂勤千骑作南伯,要使炎峤无馀殃。
春水平原天可拍,夏日如焚天可拆。
哀哉农民亦良苦,厌见常旸与常雨。
去秋鄱阳偶中熟,巨室犹言廪无谷。
万亩家输数千斛,路旁安得黔敖粥。
吾君罪己同禹汤,思起傅岩调雨旸。
暂勤千骑作南伯,要使炎峤无馀殃。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民在不同季节所面临的艰难生活境遇,以及朝廷对农民疾苦的关注与努力改善。诗人王十朋通过对比春日平原之景与夏日酷热,展现了自然环境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春天的水面与天空相接,仿佛可以触碰,而夏天则如同被烈火焚烧,这种强烈的对比暗示了农民在不同季节所承受的不同压力。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指出他们既厌恶常年的干旱,也厌倦频繁的雨水,这反映了农民对稳定气候的渴望。特别提到去年鄱阳地区虽然偶有丰收,但巨富之家仍抱怨粮仓空虚,进一步凸显了农民劳作与收获之间的巨大差距。
最后,诗人赞扬了君主能够自省(罪己)并寻求解决之道,如同古代贤明的君王禹和商汤一样,通过从傅岩(古代贤士隐居之地)寻找人才来调节风雨,以期带来降雨或止雨,从而缓解农民的困境。同时,诗人设想君主派遣官员(千骑)作为地方长官,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度过难关,确保南方地区不再遭受旱涝灾害的困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平等,还体现了对君主治理能力的期待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晓风射篷冷,残月含江碧。
欸乃听声声,引入云水窟。
船头老人兴,遥遥语指石。
突兀蛟龙腾,氤氲风雨积。
夜长烟瘴迷,横矗晓天白。
山高路崎岖,断崖悬千尺。
低压打头来,崔嵬势欲掷。
一湾琵琶洲,天然形绣陌。
弹自不成声,长指日出没。
推篷證所闻,果尔挹秀色。
苍茫千百年,独立谁为客。
风流谢太傅,高隐适裙屐。
东眺复西眺,白云自今昔。
石兮不能言,云影望中隔。
三月皇州春正瀰,日出烟花粲纷绮。
白玉桥通仙掖斜,黄金阁向中天起。
谁张绢素为此图,雕鞍骏马行甚都。
似是南宫初宴罢,春风飒沓光载途。
胡君马上青云客,亸袖新袍漾深碧。
揽辔回看上苑花,扬鞭忽过南城陌。
陌上垂杨拂锦鞯,晴丝芳草摇春妍。
同行三百独意气,夹道人争羡少年。
看君年少才复奇,纵横落笔无留思。
朝来受诏日中上,万言慷慨真忧时。
丈夫立身良不易,多君已是圭璋器。
清庙明堂用岂徒,蹉跎虚负平生志。
东崖野人结茅屋,一道清溪数竿竹。
山月江云邀上楼,细草幽花迎径躅。
丹青独擅当时名,醉落长毫应有神。
淡烟疏树成村晚,花落鸟啼深谷春。
白昼能呼月,六月惨飞雪。
手中造化如弄丸,仰空大笑天地拙。
嗟尔名家世所闻,郑虔韦偃皆凡群。
平生攻意不攻象,笔阵直破曹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