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多恒风,尘霾蔽昏旦。舞雩告山川,白?催州县。
未省答天心,且望除民患。
黍苗不作歌,硕鼠徒兴叹。
仗马适一鸣,身名已涂炭。
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惮。
博士有正先,实趣秦时乱。
首夏多恒风,尘霾蔽昏旦。舞雩告山川,白?催州县。
未省答天心,且望除民患。
黍苗不作歌,硕鼠徒兴叹。
仗马适一鸣,身名已涂炭。
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惮。
博士有正先,实趣秦时乱。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名为《夏日(其一)》。诗中描绘了初夏时节常有的恒风,以及尘霾遮蔽日月的景象,暗示着社会环境的浑浊与压抑。舞雩的仪式象征着对山川神灵的祈求,而“白?”则可能指代催促州县官员行动的某种力量或信号。
诗人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认为人们并未真正响应上天的心意,而是更关注如何解决民众的疾苦。然而,尽管有希望改善的迹象,如“黍苗不作歌”,即百姓没有欢歌庆祝,暗示实际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硕鼠徒兴叹”则以硕鼠自比,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叹息。
“仗马适一鸣,身名已涂炭”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即使官府有所作为,但个人的命运和名誉已经陷入困境。最后,“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惮”指出朝廷中充斥着贪腐之辈,他们无所畏惧,继续为非作歹。而“博士有正先,实趣秦时乱”则暗讽那些所谓的智者或权威人物,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加剧了社会的混乱,仿佛回到了秦朝那样的暴政时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隐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正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