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相伴侣,暂时不觉老。
面皱黑发白,把杖入长道。
眼中冷泪下,病多好时少。
怨家乌枯眼,无睡天难晓。
朝夕乞暂时,百长谁肯保。
使者门前唤,手脚婆罗草。
知识相伴侣,暂时不觉老。
面皱黑发白,把杖入长道。
眼中冷泪下,病多好时少。
怨家乌枯眼,无睡天难晓。
朝夕乞暂时,百长谁肯保。
使者门前唤,手脚婆罗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九十五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迈者的孤独与痛苦,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首句“知识相伴侣,暂时不觉老”描绘了老年者在知识的陪伴下,暂时忘记了岁月的流逝,似乎在年轻时的时光里找到了慰藉。然而,这种短暂的忘却并不能阻止时间的无情流逝。
“面皱黑发白,把杖入长道”形象地展示了老人的外貌特征——皱纹满面,头发斑白,手持拐杖,步入漫长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已至暮年。
“眼中冷泪下,病多好时少”揭示了老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也难以找到片刻的安宁与快乐。
“怨家乌枯眼,无睡天难晓”进一步表达了老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仿佛连黑夜也无法带来片刻的宁静。
“朝夕乞暂时,百长谁肯保”表达了老人对延长生命的渴望,但又深知这不过是徒劳的祈求,没有人能保证他的生命能够延续。
最后,“使者门前唤,手脚婆罗草”则以一种凄凉的场景收尾,暗示着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婆罗草,无人问津。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老年者的孤独、痛苦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感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连年奔走厌艰难,痛愤胡雏入汉关。
万里自忘鲸海远,一身今伴岭云閒。
孤忠耿耿空馀志,华发萧萧已映颜。
惭愧故人相劳苦,去时明月却同还。
我居青空里,君隐红埃中。
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
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
天杯饮清露,展翼登蓬莱。
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
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对面一笑语,共蹑金鳌头。
绛宫楼阙百千仞,霞衣谁与云烟浮。
姑射琼仙,论人间世,学宫样妆。
费精神刺绣,裁成云锦,今朝喜遇,弱线添长。
收拾云情,铺张雨态,来嫁朱门趁一阳。
真还是,两情鱼水,并颈鸳鸯。登科人道无双。
问小底何如大底强。
幸洞房花烛,得吹箫侣,短檠灯火,伴读书郎。
办苦工夫,求生富贵,要折丹枝天上香。
来秋也,看载膺鹗荐,载弄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