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脾疾苦相攻,瘦骨崚嶒鹤足同。
赖有真常无病者,湛然常在寂光中。
两年脾疾苦相攻,瘦骨崚嶒鹤足同。
赖有真常无病者,湛然常在寂光中。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宗本的《临终偈(其二)》,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疾病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诗中的“两年脾疾苦相攻”描绘了长期患病的痛苦经历,“瘦骨崚嶒鹤足同”则以形象的比喻,将病态的身体比作瘦削的鹤足,生动地展现了病痛对身体的影响。
“赖有真常无病者,湛然常在寂光中”则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健康本质的领悟。这里的“真常无病者”指的是超越了疾病困扰的永恒存在,而“湛然常在寂光中”则暗示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即使在病痛之中也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光明。这种超脱世俗病痛、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生死、疾病与解脱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病痛与内心的平静,以及对超越物质病痛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李君潇洒姿,沦落在羁旅。
相见无长言,潸然泪如雨。
一身顾何为,七丧未能举。
江山隔中州,遥遥望乡土。
岂以途路艰,所值时节迕。
乌鸟有私情,而人复何处?
行行望苍天,那知此情苦。
郭范久不作,此义孰为补?
游历水云两郡,人休起舞寥。看清轮、认取风飙。
晃琼瑶。嘉气满丹霄。
玉花吐、馥郁金莲,馨香二物谁消。随缘从覆焘。
红霞缭绕。翠雾不相饶。时得得,日昭昭。
准蓬莱、定信频招。
见空中、彩凤来往,又金童、前捧紫芝苗。
此却要、再睹吾颜,除非能、续弦断重调。
劝汝等、各各修持。一去洞天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