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挠蜀山头,梦入蜀冈尾。
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
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
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
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
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
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
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
停挠蜀山头,梦入蜀冈尾。
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
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
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
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
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
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
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蜀山渡口的感慨与思考。开篇“停桡蜀山头,梦入蜀冈尾”,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站在蜀山之巅,仿佛进入了梦境般穿越到蜀冈的尽头,营造了一种超脱现实、心灵遨游的意境。
接着,“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两句,点明了诗人行旅的起始地,从浙东至淮东,暗示了长途跋涉的艰辛与旅程的开始。随后,“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遥远与艰难,将读者带入了古代蜀道的险峻与壮美之中。
“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引用了古蜀国的传说,蚕丛和鱼凫是古代蜀国的两位君主,通过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隔绝的感慨。“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探讨了人与自然、不同地域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隔阂与不通,引人深思。
“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指出了一些地方名号的由来可能并无实质依据,充满了对命名与实际不符现象的讽刺。最后,“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表达了对蜀道艰难的感叹,并提出了一种更为闲适的生活态度——在蜀山中静卧,欣赏江霞的绮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蜀山渡口的描绘,以及对蜀道、历史、命名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富有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