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归非独往,教孝有常经。
沂水风犹昔,齐山不断青。
栖迟安梓里,俯仰乐萱庭。
灾后民何若,详陈疾苦形。
乞归非独往,教孝有常经。
沂水风犹昔,齐山不断青。
栖迟安梓里,俯仰乐萱庭。
灾后民何若,详陈疾苦形。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赐刘藻》。诗中表达了对刘藻的赏赐与期望,同时也蕴含了深沉的哲理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首句“乞归非独往,教孝有常经”,开篇即点明主题,强调了回归与传承的重要性。这里的“乞归”不仅指个人的归隐,更暗含着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视,“教孝有常经”则直接点明了孝道作为社会伦理基础的恒久不变性。
接下来的“沂水风犹昔,齐山不断青”,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永恒。沂水和齐山作为历史的见证,其风和山色虽历经变迁,但依然保持其原有的风貌,以此象征着孝道和道德规范在社会中的持久影响。
“栖迟安梓里,俯仰乐萱庭”两句,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生活场景。诗人希望人们能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快乐,体现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最后,“灾后民何若,详陈疾苦形”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自然灾害之后,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诗人呼吁要详细地陈述民众的疾苦,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生活场景的展现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治国理政的理念。
千山何磈礧,万水难冰涣。
水山俱不息,急濑喧昏旦。
清浅五云波,淩临因石悍。
遂使章贡开,嵚崎从漫漶。
渺哉一苇心,寸尺相衡捍。
弱缆溯奔湍,孤怀就历乱。
岂意北来风,能转南山矸。
芳麓俄沉浮,哀壑倏穿贯。
接瞬几何时,坐失诸滩半。逶迤出轻?,沿渚回低岸。
川光上巉壁,云影下幽澜。
滩流次第安,客愁因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