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降真官授隐书,洛公曾到梦中无。
眉间入静三辰影,肘后通灵五岳图。
北洞树形如曲盖,东凹山色入薰炉。
金墟福地能容否,愿作冈前蒋负刍。
几降真官授隐书,洛公曾到梦中无。
眉间入静三辰影,肘后通灵五岳图。
北洞树形如曲盖,东凹山色入薰炉。
金墟福地能容否,愿作冈前蒋负刍。
这是一首融合了道教修仙与自然山水之美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超凡脱俗境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几降真官授隐书”,这里的“真官”指的是道教中的神仙或天庭的使者,他们授予诗人“隐书”,象征着一种超自然的知识和力量,这些知识引导诗人走向隐逸的生活。
“洛公曾到梦中无”,“洛公”可能是古代某位得道高僧的尊称,“梦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意味着即使是在梦境中,也能与那位高僧相会。
“眉间入静三辰影”,“眉间”指的是内心的宁静,“三辰”通常指日月星,这里可能是指时间或宇宙的和谐状态。诗人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于内在平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肘后通灵五岳图”,“肘后”暗示着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五岳图”则是中国道教中五大名山的象征,这些山脉不仅有地理上的重要性,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以及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北洞树形如曲盖”,这里的“北洞”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洞或隐逸之所,“树形如曲盖”则描绘了一种被大自然掩护的宁静场景,诗人渴望在这样的地方实现自己的隐居梦想。
“东凹山色入薰炉”,“东凹”可能是指某个方向上的山谷,“山色入薰炉”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的意境,诗人希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像薰炉中散发出的香气一样纯净和美好。
“金墟福地能容否”,这里的“金墟”可能是对某一片土地的赞誉,“福地”则意味着一个吉祥安宁的地方。诗人在询问这样的地方是否能够接纳自己,这里包含了对于理想之所的渴望。
最后,诗人表达了愿作冈前的蒋负刍的意愿。这一句是对前述自然美景和心灵追求的总结,也是对隐逸生活最终的肯定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