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风轻,莺语巧,应喜乍离幽谷。
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篆台芬馥。
初睡起、横斜簪玉。
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忺梳裹,谁问著、馀酲带宿。
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花亭遍倚槛曲。
厌满眼、争春凡木。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
蕙风轻,莺语巧,应喜乍离幽谷。
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篆台芬馥。
初睡起、横斜簪玉。
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忺梳裹,谁问著、馀酲带宿。
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花亭遍倚槛曲。
厌满眼、争春凡木。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性在初春时节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开篇“蕙风轻,莺语巧”描述了春天微风轻拂,鸟儿鸣叫声声的宜人境界。接着“应喜乍离幽谷”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深谷、迎接春光的喜悦之情。
“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则形象地描绘了春日阳光穿过窗棂,照亮室内,绣帘轻拂,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篆台芬馥。初睡起、横斜簪玉”中的“篆台”指的是古代女子梳妆时所坐的低几,这里用来形容化妆后的女性气息和精致雅致。而“初睡起”则展现了女主人公从睡梦中醒来的温馨场景,横斜簪玉更是细腻描绘了梳理头发、佩戴珠玉的动作。
接下来的“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表达了女性对自己身形的观察与体会,可能是在春光之下,更为注重自己的仪态和装扮。
“对清镜、无心忺梳裹,谁问著、馀酲带宿”中,“对清镜”是指面对镜子自照,这里的“无心”并非真的没有心思,而是在细致地整理着自己的仪容。“谁问著、馀酲带宿”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昨日欢乐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
“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花亭遍倚槛曲”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那种美好的梦境难以继续的遗憾。而“花亭遍倚槛曲”则描绘了一种徜徉在园中,依偎栏杆,感叹春光易逝的情景。
最后,“厌满眼、争春凡木。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不舍和哀伤,以及对于那些平凡树木竞相展现春色的无奈感受。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春去夏来的忧虑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女性在初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