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
住山聚众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
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
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
住山聚众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
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普闻在临终前对弟子们所作的遗言,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精神境界。
首句“我逃世难来出家”,点明了诗人遁入空门的原因,是为了逃避尘世的苦难,寻求心灵的归宿。接着,“宗师指示个歇处”一句,表明在出家修行的过程中,得到了高僧的指点,找到了心灵的安息之所。这种指引对于一个寻求精神解脱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住山聚众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两句,描述了诗人长期隐居山林,聚集信徒共同修行的生活状态。三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他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弟子们的悉心教导。然而,他并不轻易传授自己的领悟,这显示出他对知识传承的慎重态度,以及对弟子们自我探索能力的重视。
最后,“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两句,是诗人对弟子们的告诫和期望。他将自己一生的领悟和教诲,在即将离世之际,明确地传达给弟子们,并希望他们能在自己闭目之时,静心倾听,深刻理解这些话语的内涵。这种临终前的教诲,充满了对后世的关怀和对佛法传承的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普闻大师的修行历程和精神追求,也蕴含了深刻的禅宗思想,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体现了佛教中追求觉悟和慈悲为怀的核心价值。
梅仙了无讼,拄笏看西山。
山涵秋晓,水光磨荡有无间。
自是灵襟空洞,更望风云吞吐,浩渺白鸥闲。
高诵远游赋,独立桂香阑。
谩常谈,如观水,要观澜。
物情长在,人生何用苦求难。
随我一觞一咏,任彼非元非白,唯放酒杯宽。
富贵傥来事,天道管知还。
香雪堆梅,绣丝蹙柳,仙馆春到。
午夜华灯,烘春艳粉,月借今宵好。
衮衣摇曳,簪缨闲绕,共祝大椿难老。
望台躔、明星一点,冰壶表里相照。
诞弥令节,欣欣物态,共喜重生周召。
八鼎勋庸,九夷姓字,策杖孤鸿杳。
鸦啼鹊噪,兰馨松茂,把酒共春一笑。
管如今、盐梅再梦,夜铃命诏。
听都人歌咏,便启金瓯,再登元老。
山色溪声,与春风齐到。
补衮工夫,望梅心绪,见丹青重好。
鹊噪晴空,灯迎诞节,槐堂欢笑。
正是元宵,满天和气,璧月流光,雪消寒峭。
今夜今年,表千年同照。
万象森罗,一奁清莹,影山河多少。
玉烛调新,彩眉常喜,寰瀛春晓。
少年多行乐,方豪健、何处不嬉游。
记情逐艳波,暖香斜径,醉摇鞭影,扑絮青楼。
难忘是,笑歌偏婉娩,乡号得温柔。
娇雨娱云,旋宽衣带,剩风残月,都在眉头。
一成憔悴损,人惊怪,空自引镜堪羞。
谁念短封难托,征雁虚浮。
念夜寒灯火,懒寻前梦,满窗风雨,供断闲愁。
情到不堪言处,却悔风流。
草蔓已多露,松竹总含风。
群山左顾右盼,如虎更如龙。
时见渔灯三两,知在谁家浦溆,星斗烂垂空。
万有付一扫,人世等天宫。
秋萧瑟,林脱叶,水归洪。
江湖飘泊鸿雁,洲渚肯相容。
要使群生安堵,不听三更吠犬,此则是奇功。
一任画麟阁,吾自老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