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潸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蜴。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脩道德。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潸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蜴。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脩道德。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治国的三种策略,分别是以仁义、依靠屏障以及恃险固。通过对比这些策略,诗人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变迁中君主政道的重要性。
开篇“昔帝御中原”直指古代帝王治理华夏大地的情景,而“守国用三策”则引出了全诗的主题,即治国之道有三。接着,“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表明了最优先的治国策略是依靠仁德和正义,这种方式能够使国家安定、不受外患。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描绘了第二种策略,即通过设置防御工事来保障国家安全。这一部分强调的是物质设施的重要性,但在诗人的观念中,这已经逊于以德治国。
最为不取的策略是“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这显示了依靠地理险要和军事力量而不是道德来维持国家,这种做法被视作末流。
接下来的几句“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潸滴”则是诗人骑马穿越潼关时所见所感。这里的“泪潸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帝王兴衰的感慨。
随后,“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提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国力强盛和民族融合的情况。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一个高峰。
紧接着,“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发达和边疆安宁的情景,而“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则显示了皇帝对国家大事的亲自过问以及潼关作为国门的重要地位。
然而,“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蜴”转而批评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的腐败和政治混乱。这里“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则是对当时皇帝宠信奸臣、朝政日益昏暗的深刻揭示。
随后的几句“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描绘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节节败退的情景,而“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则表现了战争的紧张与危急。
最后,“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批评了当时官员只知守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顾国家大局。全诗结尾“始知资形势,不如脩道德”则是诗人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单靠物质力量或地理优势维持国家是不够的,最终还需依赖于修养道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批评,强调了道德在治国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乱世中君主政道失范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