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水落波痕浅,平沙渺渺连天远。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
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
万里避寒违朔漠,几行带雪下汀洲。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
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
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
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
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
秋江水落波痕浅,平沙渺渺连天远。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
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
万里避寒违朔漠,几行带雪下汀洲。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
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
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
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
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
这首明代朱瞻基的《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描绘了秋天湘江边的景色。首句“秋江水落波痕浅”,展现了江面因水位下降而露出的浅浅痕迹,给人以空旷之感。接着,“平沙渺渺连天远”进一步渲染了辽阔的沙滩与无垠的天际相接的景象。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两句,通过白蘋、红蓼和枯苇黄芦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萧瑟而生机盎然的秋景图。鸿雁的形象在“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中出现,它们的叫声传递着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远方的信息。
雁群的南飞,“万里避寒违朔漠”,暗示了它们为了温暖的气候而远离北方。它们“几行带雪下汀洲”,在雪中飞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接下来的诗句,诗人将目光转向雁群的生活,赞美它们在自然中的自在与满足。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表达了对雁群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而“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则寓言般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最后,诗人借黄鹤楼的笛声和湘江的开阔景色,寄寓深远的人生哲理:“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寓意着人生的短暂与壮志的追求。“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则流露出对文明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以雁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