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
《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全文
明 / 朱瞻基   形式: 古风

秋江水落波痕浅,平沙渺渺连天远。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

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

万里避寒违朔漠,几行带雪下汀洲。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

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

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

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

行当懋德覆群生,尽使洪纤皆发育。

(0)
鉴赏

这首明代朱瞻基的《潇湘八景画·平沙落雁》描绘了秋天湘江边的景色。首句“秋江水落波痕浅”,展现了江面因水位下降而露出的浅浅痕迹,给人以空旷之感。接着,“平沙渺渺连天远”进一步渲染了辽阔的沙滩与无垠的天际相接的景象。

“白蘋红蓼满潇湘,枯苇黄芦迷汉沔”两句,通过白蘋、红蓼和枯苇黄芦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萧瑟而生机盎然的秋景图。鸿雁的形象在“鸿雁恒怜泽国秋,数声忽报楚天秋”中出现,它们的叫声传递着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远方的信息。

雁群的南飞,“万里避寒违朔漠”,暗示了它们为了温暖的气候而远离北方。它们“几行带雪下汀洲”,在雪中飞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接下来的诗句,诗人将目光转向雁群的生活,赞美它们在自然中的自在与满足。

“云水微茫少矰缴,岁岁南来欢有托”表达了对雁群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而“霜田岂乏稻粱谋,江村自得栖迟乐”则寓言般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最后,诗人借黄鹤楼的笛声和湘江的开阔景色,寄寓深远的人生哲理:“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寓意着人生的短暂与壮志的追求。“湖通巴蜀寒烟净,天接荆衡暮景澄”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嗟尔迢迢自荒服,慕恋中华生计足”则流露出对文明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以雁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朱瞻基

朱瞻基
朝代:明   生辰:1398年-1435年1月31日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
猜你喜欢

戏调浦进士·其三

春风面面翠钿新,一片兰心好自亲。

明日探花曲江院,知君遥属意中人。

(0)

题巴西甘大夫年谱小像十首·其三

被冷明光夜,兰香画省秋。

清时閒法吏,吟倚白云楼。

(0)

夏日村居四十二首·其三

乞竹多烦问讯,栽花每费平章。

亦自开成三径,相过惜少求羊。

(0)

夏日村居四十二首·其二

地僻炎天不暑,心空小阁常宽。

隐几山当睥睨,钩帘月上阑干。

(0)

寿封御史中丞姚江邵翁六首·其一

西台斧绣下觚棱,八座新阶帝股肱。

更道高堂承内渥,一时真拜两中丞。

(0)

伾麓山房十咏为朱槐石令君赋·其八大佛岩

宝座莲花万仞成,中天飞现白毫轻。

秋来一片瑶台月,常似摩尼掌上擎。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陈昌齐 惟俨 凌廷堪 任伯雨 西鄙人 虞姬 刘令娴 李夔 华允诚 曾公亮 胡深 徐俨夫 李元纮 石涛 高斌 刘安世 蒋瑎 姜宸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