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竹间径,时此一登临。
为有凌霄干,长垂满座阴。
海云生远目,山月照闲心。
幸免材为累,无言弃掷深。
行行竹间径,时此一登临。
为有凌霄干,长垂满座阴。
海云生远目,山月照闲心。
幸免材为累,无言弃掷深。
这首诗描绘了竹间小径的幽静与竹亭的闲适,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首句“行行竹间径,时此一登临”描绘了诗人漫步在竹林小径上,不时停下脚步,欣赏四周的景色。竹林的清幽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和谐的画面。
接着,“为有凌霄干,长垂满座阴”描述了竹子高耸入云,其枝叶繁茂,为亭中之人提供了遮阳避暑的阴凉。这里不仅赞美了竹子的形态美,也暗示了竹子所代表的坚韧与高洁品质。
“海云生远目,山月照闲心”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诗人心境的平和。远处的云海与近处的山月,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背景,映照着诗人平静的心灵。
最后,“幸免材为累,无言弃掷深”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反思与放下。他意识到,才华有时会成为负担,不如像竹子一样,保持谦逊与淡泊,避免被外界的评价所困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云海、山月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岐路逢君赋远游,伤心云树粤江头。
轻阴向夕花前度,秀色将春雨外浮。
却讶梁园看渐杳,恍疑巫峡散还收。
白衣霭霭迷征旆,翠幄笼笼引去舟。
惜别不缘今日赋,高情那记昔人留。
遥连蜃气江东暝,迥带猿声渭北愁。
梦觉微茫沙上驿,醉来掩映水边楼。
宦情已共青霄永,别思空随绿水流。
若到上林成五色,好分馀荫及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