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或曰秋何思以厝五节而结是亭也又成五绝·其四》
《或曰秋何思以厝五节而结是亭也又成五绝·其四》全文
明 / 郭之奇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寒]韵

竹影微摇秋露残,分明咫尺意中看。

倚棂目断如千里,罗袂无声一水寒。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竹林中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竹影微摇秋露残”,描绘了秋日清晨,露珠尚未完全蒸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竹叶上的露珠闪烁着微光,竹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这句诗通过“微摇”和“秋露残”两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特有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次句“分明咫尺意中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视觉与心灵的连接。即使是在眼前的景物,也能在心中清晰地感知到它们的意义和情感。这里运用了“咫尺”这一词语,强调了距离的近,但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诗人内心与外界景物之间深刻的共鸣和理解。

第三句“倚棂目断如千里”,则通过视觉的距离感来表达情感的深远。诗人倚靠窗棂,远眺远方,仿佛能穿越千里的距离,直接感受到远方的景色。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也强化了诗人情感的强烈与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超脱感。

最后一句“罗袂无声一水寒”,以“罗袂”(轻薄的丝织衣物)的无声,衬托出水边的寒冷与寂静。这里的“无声”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静默,更是情感上的静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同时,“一水寒”三字,既描绘了水面上的寒冷,也象征了诗人情感上的冷寂,形成了一种深邃而哀愁的意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静谧之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感状态。

作者介绍
郭之奇

郭之奇
朝代:明   字:仲常   号:菽子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生辰:1607年-1662年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玉溪。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人。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猜你喜欢

城南二首·其一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0)

咏怀·其五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0)

郑生至自泰山二首·其一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

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

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

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

(0)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役名则已勤,徇身则已媮。

我诚愚且拙,身名两无谋。

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

但知今当为,敢问向所由。

士方其未得,惟以不得忧。

既得又忧失,此心浩难收。

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

我欲走南涧,春禽始嘤呦。

鞅掌久不决,尔来已徂秋。

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

王事谁敢愬,民劳吏宜羞。

中间罹旱暵,欲学唤雨鸠。

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

渭水涸无泥,菑堰旋插修。

对之食不饱,馀事更遑求。

近日秋雨足,公馀试新篘。

劬劳幸已过,朽钝不任锼。

秋风欲吹帽,西阜可纵游。

聊为一日乐,慰此百日愁。

(0)

送夏旦赴举

岭梅初尽草初生,马上春风酒易醒。

好共大鹏双奋击,此行有路到南溟。

(0)

丈人山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埽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林庚白 姚鹓雏 王季思 罗锦堂 吴玉如 常燕生 邵祖平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胡怀琛 龙榆生 刘景晨 邓均吾 乐时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