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渔阳大出师,君王按剑捷书迟。
鼓声不为将军起,岂独封侯是数奇。
三月渔阳大出师,君王按剑捷书迟。
鼓声不为将军起,岂独封侯是数奇。
这首诗《挽王中丞(其五)》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一位已故官员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
首句“三月渔阳大出师”,开篇即以“三月”点明时间,“渔阳”则暗示地点,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的场景之中。渔阳,古代地名,此处借指边疆之地,暗示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背景。这一句简洁有力,既勾勒出事件的规模,又预示了紧张的氛围。
次句“君王按剑捷书迟”,“按剑”形象地描绘了君王在收到捷报时的紧张与期待,而“捷书迟”则暗示了消息传递的延迟,或是战事进展的缓慢。这一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君王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战事进展的焦虑。
接下来的“鼓声不为将军起”,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鼓声是战场上的标志,代表着战斗的开始或结束,但在这首诗中,鼓声却未能为将军响起,暗示了将军的命运或是战局的不利。这不仅是对将军个人命运的惋惜,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一句“岂独封侯是数奇”,则表达了对将军命运的深刻反思。封侯本是古代将士追求的荣誉,但在诗人看来,这并非决定一切的因素。“数奇”一词,意指命运不佳,暗示了即使有卓越的才能和功绩,也可能遭遇不幸。这句话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英雄命运的深深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李攀龙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首对逝者的哀歌,更是一曲对历史、命运和人性的沉思。
汉高骑马鞭群雄,驾驭不到商山中。
山中潜龙惜鳞甲,肯与走狗同牢笼。
野鸡宫中颜色老,恩爱何人为最好。
戚姬未彘惠统危,鹤书急走商山道。
山中潜龙始一来,楚歌楚舞双徘徊。
抚图令人长叹息,叹息留侯真有才。
半壁江山,问谁救、生灵焚溺。
叹当局,议防议战,总无全策。
徵调可怜财赋尽,流离但觉乾坤仄。
十馀年、格斗未曾休,翻多贼。军糈匮,还侵蚀。
兵士悍,争剽劫。任东南千里,纵横狼猰。
杜牧罪言何处上,贾生热泪从旁滴。
借书生,歌哭叩苍生,天应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