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自嵊县至天台山行杂诗·其二》
《自嵊县至天台山行杂诗·其二》全文
清 / 洪亮吉   形式: 古风

夜吟方倚树,晓梦已入竹。

风铃散疏声,悬灯照凄绿。

颇欣谢尘事,息仰在深谷。

迹感铩羽禽,狂惊失群鹿。

穷乡此留滞,乐岁苦踯躅。

岂念怀与安,徒成歌复哭。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嵊县前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夜吟方倚树”,诗人夜晚吟诗时,身体倚靠在树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接着,“晓梦已入竹”则将时间推进到清晨,诗人似乎在梦中已经穿越竹林,暗示着旅程的开始。

“风铃散疏声,悬灯照凄绿”两句,通过风铃的轻响和悬挂的灯火照亮的绿色环境,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宁静与孤独。风铃的声音仿佛是自然界的低语,而灯火则在黑暗中提供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颇欣谢尘事,息仰在深谷”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他将自己比作置身于深谷之中,远离世俗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迹感铩羽禽,狂惊失群鹿”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受伤的鸟和迷失的鹿,表达了在旅途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无助与恐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穷乡此留滞,乐岁苦踯躅”描述了诗人身处偏远乡村的滞留状态,即使在丰收之年也感到艰难前行。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岂念怀与安,徒成歌复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不期待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不禁感叹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作者介绍
洪亮吉

洪亮吉
朝代:清   字:君直   号:北江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生辰:1746~1809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猜你喜欢

枕屏子

涉历名山,岩峦尽皆游过。上高坡。

登峻岭,劳神怎么。道在身,心着物,交加相躲。

终不失、本来这个。白日同行,晚来同眠同卧。

到天明、相逐定,同行共坐。

蓦然地,忽然间,分明识破。元来是大哥。

(0)

月上海棠

吾言劝了千千万。无一个回头猛烈汉。

教上千般,犹道火院牵缠绊。没计算。

一限又推一限。忧儿忧女没衣饭。

指望百年永作伴。阎王来追,鬼使上门唤。

拖将去也,不道家缘不办。

(0)

夜坐

吾生有几事无涯,清夜漫漫叹物华。

但愿闻钲似疲马,可能粘壁作枯蜗。

只今雪屋重衾湿,去岁梅溪醉帽斜。

终得萧閒对床语,青灯挑尽短檠花。

(0)

疏小渠

分得前溪水,萦纡绕砌流。

清泠虽可乐,呜咽不关愁。

静称浮花片,闲宜泛酒瓯。

却嫌川上看,时复有沉舟。

(0)

依韵和冯亚见赠

君向城中住,淳风想独还。

相逢多解梦,不见少开颜。

期约多寻药,商量共买山。

羡予庭际石,重叠藓痕斑。

(0)

送薛阶迎觐察院

知心人去野人孤,犹赖时时见凤雏。

病里凤雏辞又去,老身纵健不如无。

(0)
诗词分类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诗人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朱弁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任昉 谢惠连 王湾 卢延让 贾至 张继 卢象 武三思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