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何可处,乐事赖尊中。
泥泞不可出,洁扫一亩宫。
气平忧患失,目净尘滓空。
谁知环堵间,乐事殊未穷。
老人饱谙事,未易勤其胸。
儿曹方蜩螗,几见弄伎工。
惟有尊中物,于人差有功。
不解作悲秋,吾师柴桑翁。
阴雨何可处,乐事赖尊中。
泥泞不可出,洁扫一亩宫。
气平忧患失,目净尘滓空。
谁知环堵间,乐事殊未穷。
老人饱谙事,未易勤其胸。
儿曹方蜩螗,几见弄伎工。
惟有尊中物,于人差有功。
不解作悲秋,吾师柴桑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篇“阴雨何可处,乐事赖尊中”表达了诗人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找到了内心的快乐和依靠,这个“尊中”可以理解为家园或是内心的避风港。
接着,“泥泞不可出,洁扫一亩宫”则写出了诗人不愿意冒险踏入外界的泥泞,而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保持着清净和整洁。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气平忧患失,目净尘滓空”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态非常平和,没有了忧虑和疾病,而他的眼睛也看得非常清楚,没有任何尘埃和杂念的干扰。这是对精神状态的一种写照。
“谁知环堵间,乐事殊未穷”则进一步强调,在这被墙所围绕的小空间里,诗人发现了无尽的快乐。这种快乐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老人饱谙事,未易勤其胸”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迈,但对生活的智慧和体会却越发深刻,他的心中不再有过多的困扰和劳累。
“儿曹方蜩螗,几见弄伎工”则描绘了家中的景象,即便是孩子们也在玩耍中学习着生活的技艺,这种家庭氛围显得温馨而祥和。
“惟有尊中物,于人差有功”表达了诗人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给人带来益处的事物或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在这里,“尊中物”很可能指的是书籍、艺术品等能够启迪心智和提升素养的东西。
最后,“不解作悲秋,吾师柴桑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在秋天感叹落叶而悲伤的人无法理解,他的老师柴桑翁(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却不是这样。这里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一个古代士大夫在家中寻找内心平静和快乐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外界变化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天末春将老。过清明、海棠开罢,柳绵吹少。
几日子规啼不住,枨触离人怀抱。
看一片、黏天芳草。
绿到平芜将尽处,又斜阳、云外青山绕。
空望远,长安道。故人此际应西笑。
还念我、麻衣饮墨,缁尘扑帽。
十载词场供跌宕,赢得中年近了。
况岁晚、江湖潦倒。
哀竹豪丝苍生志,尽昂头、付与苏门啸。
龙气在,鸿飞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