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穿行客路,长披山月江风。
年来归狎绿蓑中。一襟梧露碧,两袖杏烟红。
也有时亲裙帔队,沾来香粉光融。
而今架上已蒙戎。莫衔新故恨,我恨与君同。
记得初穿行客路,长披山月江风。
年来归狎绿蓑中。一襟梧露碧,两袖杏烟红。
也有时亲裙帔队,沾来香粉光融。
而今架上已蒙戎。莫衔新故恨,我恨与君同。
这首《临江仙·敝衣》由清代诗人王策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从游子到归隐的内心变化,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
首句“记得初穿行客路,长披山月江风”,诗人回忆起初次踏上旅途的情景,长夜的山月与江风相伴,充满了孤独与自由的意味。接着,“年来归狎绿蓑中”一句,描述了诗人逐渐回归自然,穿上绿色蓑衣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从繁华世界到宁静生活的转变。
“一襟梧露碧,两袖杏烟红”两句,运用生动的意象,将梧桐叶上的露珠比作碧绿,杏花的香气比作红色的烟雾,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也有时亲裙帔队,沾来香粉光融”则描绘了诗人偶尔参与世俗活动,与女性群体接触的情景,香粉的光泽象征着社会的光彩与诱惑,但最终诗人选择了远离这些,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最后,“而今架上已蒙戎。莫衔新故恨,我恨与君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架上的戎装象征着过去的征战与荣耀,但诗人选择放下这些,与“君”(可能指朋友或同类)共同面对新的生活,不再怀恨过去,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在和未来。
整首词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从游子到归隐者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自然与社会、过去与现在的深刻思考。
昨夜南京,今朝北*岳,倏焉忽然。
遇洞中有酒,渴来好饮,君山作枕,醉后高昵。
出入无迹,往来不定,半似痴呆半似颠。
随身处,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
人间漂荡多年。
又排办东华第二筵。
把玉楼推倒,种吾琪树,黄河放浅,栽我金莲。
击碎珊瑚,翻身蓬岛,稽首虚皇御座前。
无难事,功成八百,行满三千。
自古贤愚,日月轮催,尽沉下泉。
汉张陈义,断因名利,恣奢华后,破坏家园。
*庙江边,汉陵原畔,势尽还空皆亦然。
英雄辈,尽道傍坏*坟,衰草绵绵。
呜呼往事堪怜。
染虚幻浮花逐逝川。
又争如省悟尘劳,爱趣贫闲。
居素保炼丹田。
越过轮回,超升苦海,直上清凉般若船。
逍遥岸,会玄妙云路,同访桃源。
绝品龙团,制造幽微,建溪路赊。
向南山采的,蟾酥乌血,和合北海,七宝灵芽。
时遇阳春,收归*琼室,碾磨捣、香尘腻水加。
玉瓯内,仗仙童手巧,烹出金花。
奇茶堪献仙家。
但啜罢香生两腋,侥幸赵州难遇,虑仝不见,苦中甘味,意与谁夸。
涤尽凡心,洗开道眼,返老还童鬓似鸦。
真奇瑞,愿人人解饮,同赴烟霞。
古往今来,一刹那间,又早百年。
任石崇富贵,陈平贫贱,颜回短命,盗跖长年。
南陌新阡,北邙旧*冢,尽是许多愚共贤。
全不见,金钗十二,珠履三千。
只因不炼还丹。
个个道凡夫无宿缘。
庭前顽石,尚能听法,城南老树,犹解成仙。
斗酒篇诗,张琴只剑,且结人间欢喜缘。
人问我,如何是道,笑指青天。
自古神仙,隐迹终南,万代流传。
说经台上,针活枯柏,炼丹炉下,化女石泉。
四皓商山,十老古洞,尹喜亲闻道德篇。
结庵处,有青牛系柏,白鹿升天。
翊圣古迹依然。
雪样三朝画得全。
有元真文涧,松阴一梦,钟离悟道,跨鹤金仙。
二祖披毡,甘河引度,传受重阳七朵莲。
全真教,洞天福地,象帝之先。
长至阳生,律转黄锺,门左弧垂。
记当年瑞世,梦传玉燕,今朝诞节。
香爇金猊。
南极星明,北山堂邃,松桧苍苍龟鹤随。
况蟠桃下熟,仙童来献,喜介双眉。
平生谋画多奇。
算收拾功名须有时。
曾指麾万骑,刍飞粟挽,折冲千里,彗扫星驰。
荐口澜翻,宸恩鼎至,此去须还衣锦归。
人都道,黑头卿相,慷慨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