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桑扈返于真,笑寄人间八十春。
相鹤经间窗映月,刻鸠杖倚壁生尘。
独遗一世同蝉蜕,深入重泉治鸟伸。
从此江边鸥不下,祗缘失却忘机人。
嗟来桑扈返于真,笑寄人间八十春。
相鹤经间窗映月,刻鸠杖倚壁生尘。
独遗一世同蝉蜕,深入重泉治鸟伸。
从此江边鸥不下,祗缘失却忘机人。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慎中所作的《挽黄一崖》。诗中以“桑扈”、“鹤”、“鸠杖”等自然意象,描绘了黄一崖先生的一生,既有对他的缅怀与哀悼,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嗟来桑扈返于真”,以“桑扈”(即桑扈鸟)比喻黄一崖先生,感叹其归真返璞,隐喻其人生的圆满与超脱。接着,“笑寄人间八十春”,以“八十春”形容黄先生长寿,但“笑寄”二字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暗示其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相鹤经间窗映月,刻鸠杖倚壁生尘”,这两句通过“相鹤经”(养鹤之书)和“鸠杖”(拐杖)的描写,展现了黄先生晚年的生活状态——与自然为伴,悠然自得。月光透过窗户,映照在鹤经之上,而墙上挂着的鸠杖,因长时间未用而积满了灰尘,这些细节都生动地刻画了黄先生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的形象。
“独遗一世同蝉蜕,深入重泉治鸟伸”,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黄先生人格的赞美。他如同蝉蜕一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升华。同时,也暗示黄先生的去世,如同深入重泉,但其精神却如同鸟儿展翅高飞,永存于世。
最后,“从此江边鸥不下,祗缘失却忘机人”,以江边鸥鸟不再飞翔,象征黄先生的离去,使得原本自由自在的鸥鸟失去了飞翔的主人。这里的“忘机人”指的是能够忘却世俗机巧、追求内心宁静的人,表达了对黄先生高尚人格的敬仰,以及对其离世的深切哀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黄一崖先生一生的深情缅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逝者的崇高敬意。
遗荣涉林丘,扪萝弭朝节。
回眺林薄外,瀑流撼玉轶。
天高山气清,野静夕霏彻。
忽见双飞龙,下饮寒潭洌。
水雾腾紫虹,石鲸势怒抉。
初疑河汉倾,又似浑沌泄。
灵源莽何穷,素练天所揭。
仙翁碧玉笙,鹤驭振㵳泬。
我欲从之游,风烟坐羁屑。
缅邈怀孤高,幽意不可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