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除书下紫宸,纷纷黄绶半朱纶。
淮阳何日复长孺,河内经年借寇恂。
问易诸生韦屡绝,乞养老父牒常新。
从来材大难为用,莫讶明廷有积薪。
岁岁除书下紫宸,纷纷黄绶半朱纶。
淮阳何日复长孺,河内经年借寇恂。
问易诸生韦屡绝,乞养老父牒常新。
从来材大难为用,莫讶明廷有积薪。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游朴所作,名为《秉徐宪长》。诗中描绘了官场的复杂与世态炎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使用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联“岁岁除书下紫宸,纷纷黄绶半朱纶”描绘了每年朝廷颁布任命官员的诏书,紫宸殿象征着权力的中心,而黄绶和朱纶则是官员职位的象征,显示了官场的繁忙与权力的流动。
颔联“淮阳何日复长孺,河内经年借寇恂”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怀念与对当前官场缺乏真正能干之士的感慨。淮阳指西汉时期的贤相汲黯,长孺是他的字;河内指东汉时期的名将寇恂,借指有能力的官员。这两句诗意在呼唤当今官场能涌现出像汲黯、寇恂这样的贤才。
颈联“问易诸生韦屡绝,乞养老父牒常新”则从个人层面出发,表达了对教育与家庭责任的重视。韦屡绝可能是指韦编三绝的故事,比喻勤奋学习;乞养老父牒常新则可能是对尊敬长辈、传承家风的强调。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看重。
尾联“从来材大难为用,莫讶明廷有积薪”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指出大才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施展,不必惊讶于明廷存在闲置的人才。这句话既是对现实官场现象的反思,也蕴含着对人才价值的深切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个人感悟,展现了对官场现状的批判与对人才使用的深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人文关怀。
雄关昂然来,下插溪谷黑。
肖形呼鸡头,离立矫凤翼。
是日山出云,蒸雨洒未息。
碎石踏更危,古栈泞逾仄。
一线蚁夤缘,七盘磨葡匐。
草树童不毛,人畜战无力。
焉计千丈强,但觉四山直。
县厓愧老僧,置屋自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