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池荷叶深,微凉坐来爽。
人归一犬吠,月上百虫响。
余非洽隐沦,隙地成偃仰。
林端斗柄斜,抚心独悽怆。
前池荷叶深,微凉坐来爽。
人归一犬吠,月上百虫响。
余非洽隐沦,隙地成偃仰。
林端斗柄斜,抚心独悽怆。
这首元代诗人何中的《知非堂夜坐》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寂寥的夏夜画面。首句“前池荷叶深”,以荷叶之深沉暗示了池塘的幽深和季节的炎热,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微凉坐来爽"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感受到的夜晚微风带来的舒适感。
接下来的两句“人归一犬吠,月上百虫响”通过犬吠和虫鸣,展现了夜晚生活的生动与自然,同时也透露出些许孤独,因为只有人归和动物的声音打破了寂静。诗人身处“隙地成偃仰”的环境,虽然不是隐居之地,但也能随性自在。
最后两句“林端斗柄斜,抚心独悽怆”,诗人抬头望见北斗七星已倾斜,暗寓时光流逝,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凄凉。整首诗以景写情,借夜色和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感慨,体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淡淡哀愁。
昆山一片石,巉秀称奇绝。
不使土附之,削肤仅存骨。
扪萝数十盘,宛转踞其脊。
流云湿松杉,回绕佛坛出。
眼前无华岳,此亦去天尺。
所以惯游人,不如乍来客。
佳人飘缟带,湘佩穿林陌。
婉约故可怜,含凄况寒食。
春风吹古道,芳草眠残碣。
车马虽复喧,荒原自空碧。
我能真赏见山灵,不独寻常寄游迹。
钟声日暮下镫龛,迟却十年来面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