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过却,渐高树乱蝉,迎风鸣轧。
野色苍茫,眺远郭近墟,暮云鳞合。
动摇疏星见,似飞度、流萤光斜抹。
乍凝恨、天上佳期易失,又惊初八。穷边戍笳声匝。
叹思妇怨女,劳歌相答。
乞巧针楼,祗冷笑世人,盛筵欢沓。
昨宵神仙会,纵肯向、尊前留时霎。
问何似、翻倒银河,净洗四方兵甲。
炎天过却,渐高树乱蝉,迎风鸣轧。
野色苍茫,眺远郭近墟,暮云鳞合。
动摇疏星见,似飞度、流萤光斜抹。
乍凝恨、天上佳期易失,又惊初八。穷边戍笳声匝。
叹思妇怨女,劳歌相答。
乞巧针楼,祗冷笑世人,盛筵欢沓。
昨宵神仙会,纵肯向、尊前留时霎。
问何似、翻倒银河,净洗四方兵甲。
这首诗是汪东在七夕之后的一日所作,以"望明河"为题,表达了对七夕佳节过后的情感抒发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炎夏过去后蝉鸣渐息、野色苍茫的景象,暗示了时光流转和节日氛围的消散。他将视线投向远方,远处的城市和村落被暮云笼罩,如同鱼鳞般密集,增添了寂寥之感。
接着,诗人借疏星闪烁、流萤飞舞,寓言着短暂的美好瞬间易逝,以及对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遗憾,感叹人间佳期的不易。他进一步借戍边的笳声和思妇怨女的劳歌,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与节日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
在上元节后的神仙聚会中,诗人讽刺了世人的狂欢,暗指权贵们的奢华享受并不能解决民生疾苦。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能倾倒银河之水,洗净世间兵戈,那将是多么理想的和平景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色与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与现实困境的深沉感慨,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的社会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