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不灭论初成,爱马乘闲入帝京。
四十三年虚过了,方知僧里有唐生。
形神不灭论初成,爱马乘闲入帝京。
四十三年虚过了,方知僧里有唐生。
这句诗是唐代诗人段成式的作品,收录在他的《送僧二首》中。诗中的“形神不灭论初成”表达了对佛教轮回观念的理解和接受,其中“形神”指的是肉体与精神,“不灭”则意味着即使身体消亡,但精神或灵魂是永恒不灭的。这一思想在佛教中有深刻的涵义,强调了内在自我的持久性。
“爱马乘闲入帝京”一句,则描绘出诗人送别僧人的情景。“爱马”指的是心爱的坐骑,而“乘闲”则是悠闲地骑乘,“入帝京”表明目的地是一座宏伟的都市——帝都。这不仅展示了当时交通工具和旅行方式,也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心情。
“四十三年虚过了,方知僧里有唐生”这句话中,“四十三年”可能是指时间的长短,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虚过了”意味着岁月匆匆,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迅速而不留痕迹。至于“方知僧里有唐生”,则是在表述诗人在很久以后才了解到寺庙中居住的僧侣名为“唐生”的事实。这句话也许反映了诗人的某种顿悟或是对友情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对于友谊、时间流逝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
国学崇儒代,人材绝妙年。
风云千里骏,日月九重天。
翰苑司抡选,中书属次铨。
光荣毛义檄,奋发祖生鞭。
学广儒官制,书传子弟员。
宦情依冷掾,官舍拥寒毡。
筮仕无踰此,如君更颖然。
永嘉今永郡,多艺夙多贤。
咨访兼留意,英髦孰接肩。
旧家疑寂寞,遗业想流传。
会看声华盛,应知德业全。
高情何特达,朦目共周旋。
春著花间屐,秋乘柳下船。
篇章微点染,山水自清妍。
荐豆登霜柚,充厨载海鲜。
洞箫吹月下,玉树立风前。
已作鱼龙变,何嫌雨露偏。
群公争荐进,拭目著腾骞。
圣明天子南巡日,尚想溪桥洗马时。
雷电神光犹警跸,草茅贱士敢言诗。
山河夜黑鬼神护,雨露春深草木知。
松柏如龙入霄汉,行人谓是万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