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形中实两头虚,法喻初中后善俱。
九类众生同寂静,四重我相顿消除。
人天但仰悬河辩,蚊蚋难藏烈焰殊。
悟了更须防老汉,紫罗帐里撒真珠。
杵形中实两头虚,法喻初中后善俱。
九类众生同寂静,四重我相顿消除。
人天但仰悬河辩,蚊蚋难藏烈焰殊。
悟了更须防老汉,紫罗帐里撒真珠。
这首诗以比喻手法阐述佛法的深邃与实践的重要性。首句“杵形中实两头虚”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内在充实与外在的虚空,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真实与外在行为的空无。接下来,“法喻初中后善俱”则指出佛法贯穿始终,善行应贯穿修行的全过程。
“九类众生同寂静”表达了佛法普适性,无论何种众生,都能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四重我相顿消除”则强调了去除自我执念的重要性,这是佛法修行的关键一步。
“人天但仰悬河辩”与“蚊蚋难藏烈焰殊”形成对比,前者象征着高深的佛法辩论如同天上的河流,令人仰望;后者则比喻烈火之下的微小生物难以藏身,暗示佛法的真理如同烈火,能照亮一切,揭示真相。这两句诗强调了佛法真理的普遍性和穿透力。
最后,“悟了更须防老汉,紫罗帐里撒真珠”提醒修行者即使悟道,仍需警惕自我,避免陷入自满或误解。这里的“老汉”可能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陷阱或自我膨胀,而“紫罗帐里撒真珠”则比喻在深入理解佛法之后,能够更加精微地把握其精髓,如同在华贵的紫色帷帐中散落珍贵的珍珠,寓意着智慧的光芒与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法的普遍性、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修行者自我警醒的必要性,展现了佛法的深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老去春来已薄情,体中病后更竛竮。
海棠红酽飞成雪,杨柳金浓染作青。
到得当家饶景物,不如旧日借园亭。
一杯欲把还休去,遮莫莺花笑独醒。
竹叶孤斟久,梅花远信疏。
如何穷巷辙,忽枉故人车。
伯仲俱佳士,云霄政望渠。
相从又相别,欲别重踌躇。
酒边诗里久尘埃,见子令人病眼开。
无夕不谈谈不睡,看薪成火火成灰。
小留差胜匆匆别,欲去何如莫莫来。
渠政功名我岩壑,老身谁子共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