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庐好,静读一灯孤。
风起先闻铃自语,夜寒忽听雁相呼。有似唱喁于。
山庐好,静读一灯孤。
风起先闻铃自语,夜寒忽听雁相呼。有似唱喁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山居生活画面。"山庐好,静读一灯孤",开篇即传达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内心的平静,独坐灯下读书,享受着孤独的宁静。接下来的两句"风起先闻铃自语,夜寒忽听雁相呼",通过自然的声音——风中的铃声和夜晚的雁鸣,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仿佛这些声音都在与诗人低声交谈,形成一种微妙的共鸣。
"有似唱喁于",诗人以比喻手法,将自己与自然界的互动比作人与人之间的私语,形象地表达了他与山林、风铃、雁群之间的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是和谐的,也是深沉的,富有诗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体现了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高燮的闲适心境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圭组纷纷蚁慕膻,徇人可否冀超迁。
伤哉远略疲中国,恸矣长星出亘天。
晋楚春秋书失国,惠昭徒驭竟言旋。
朝廷得士为强弱,郭隗来归不首燕。
徐君郁郁涧底松,陈君落落堂上栋。
涧深松茂不遭伐,堂毁栋折伤其躬。
二人出处势不合,譬如日月行西东。
胡为宾主两相好,一榻挂壁吹清风。
人生遇合何必同,一朝利尽更相攻。
先号后笑不须怪,外物未可疑心胸。
比干谏死微子去,自古不辨污与隆。
我来故国空叹息,城东旧宅生茅蓬。
平湖十顷照清庙,独画徐子遗陈公。
二人皆合配社稷,胡不相对祠堂中。
我生本无生,安有六十五。
生来逐世法,妄谓得此数。
随流登中朝,失脚堕南土。
人言我当喜,亦言我当惧。
我心终颓然,喜惧不入故。
归来二顷田,且复种禾黍。
或疑颍川好,又使汝南去。
汝南亦何为,均是食粟处。
儿言生日至,可就瞿昙语。
平生不为恶,今日安所诉。
老聃西入胡,孔子东归鲁。
我命不在天,世人汝何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