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劝俗兄弟二首·其二》
《寄劝俗兄弟二首·其二》全文
唐 / 法照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0)
注释
兄弟:指家庭成员中的男性同胞。
忍:忍受,包容。
毫末:极小的事物,比喻细小的问题。
争端:争执或冲突。
眼前:目前,当前。
生子:生育孩子。
又:再,又。
兄弟:这里指未来的儿子。
留与:留给。
儿孙:子孙后代。
作样看:作为榜样来教育。
翻译
兄弟们共同生活,要能忍受和平安宁
不要因为微小的事情引发争执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善意的诗篇,通过对兄弟关系的抒写,传递出一种和谐与宽容的人生哲学。诗人首先提出“兄弟同居忍便安”,强调了在家庭生活中,即使是微小的不快,也应当予以宽容和忍耐,不应轻易动怒或争吵。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对兄弟情义的珍视和维护。

接着,“莫因毫末起争端”进一步强化了前面的观点,提醒人们不要因为琐碎的小事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这里的“毫末”,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它们不值得成为兄弟间争执的原因。

第三句“眼前生子又兄弟”则是从更深层次上看待亲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常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一句强调了这种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当前,更延续到下一代,即使到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同样是兄弟。

最后,“留与儿孙作样看”表达了一种对未来世代的期望和教诲。诗人希望这些关于兄弟间宽容、和睦相处的理念,不仅在当前得到实践,更能成为后辈子孙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兄弟关系的描绘,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即在家庭中,宽容与和谐是维系亲情、促进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石。

作者介绍
法照

法照
朝代:唐

法照大师 (公元约747-821)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 法照大师的俗世事迹,史料中不见记载。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代宗皇帝赐承远大师
猜你喜欢

次韵答友人四首

晚矣吾身未乞閒,如公尺一合徽还。
高标迥立风尘表,秀句喧传字宙间。
谁和阳春仍白雪,我知流水与高山。
归欤已熟他时路,直北龙溪一二湾。

(0)

送郑公老少卿赴吉州三首

千里能来两郑公,百年英烈尚遗风。
笙歌少让他时胜,犴狱应从到日空。
画戟行程春色裹,邮亭离恨雨声中,不辞远为宗见去,一瓣香缘六一翁。

(0)

题李德邵蘖庵

绮繻不复尚骄奢,经始菟裘谢物华。
户外韦衣真隐者,屏间孔雀尚豪家。
几年汗简编檮杌,晚岁薰炉负辟邪。
谁谓吾庐还有幸,卜邻归路不相赊。

(0)

舟行再用前韵

一棹苕溪去,千门榆火新。
老来犹是客,病起怯逢春。
儒馆妙人物,吟毫泣鬼社。
平生经济业,勉矣正逢辰。

(0)

和耿时举梅雪二首

点酥娇面试初芳,琢句真须琢玉郎。
聊与一枝论雅素,未须千叶间轻黄。
斜簪髻畔随人好,满覆樽前借客香。
谁引角声人未寝,落梅声裹看晨妆。

(0)

平江太守生辰二首

玉笋初辞鵷鹭群,一麾来此振余芬。
三槐事业他年看,五裤歌谣随处闻。
方丈可量閒日月,泰阶还赴旧风云。
年年东注松江绿,浑欲朝来寿使君。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耶律洪基 王翱 金昌绪 尹懋 谭意哥 段文昌 周煇 陆凯 陈鎏 朱之瑜 陈希烈 张正元 何去非 张公乂 方琬 李文藻 莲花妓 陈大受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