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这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善意的诗篇,通过对兄弟关系的抒写,传递出一种和谐与宽容的人生哲学。诗人首先提出“兄弟同居忍便安”,强调了在家庭生活中,即使是微小的不快,也应当予以宽容和忍耐,不应轻易动怒或争吵。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对兄弟情义的珍视和维护。
接着,“莫因毫末起争端”进一步强化了前面的观点,提醒人们不要因为琐碎的小事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这里的“毫末”,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它们不值得成为兄弟间争执的原因。
第三句“眼前生子又兄弟”则是从更深层次上看待亲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常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一句强调了这种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当前,更延续到下一代,即使到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同样是兄弟。
最后,“留与儿孙作样看”表达了一种对未来世代的期望和教诲。诗人希望这些关于兄弟间宽容、和睦相处的理念,不仅在当前得到实践,更能成为后辈子孙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兄弟关系的描绘,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即在家庭中,宽容与和谐是维系亲情、促进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石。
千里能来两郑公,百年英烈尚遗风。
笙歌少让他时胜,犴狱应从到日空。
画戟行程春色裹,邮亭离恨雨声中,不辞远为宗见去,一瓣香缘六一翁。
绮繻不复尚骄奢,经始菟裘谢物华。
户外韦衣真隐者,屏间孔雀尚豪家。
几年汗简编檮杌,晚岁薰炉负辟邪。
谁谓吾庐还有幸,卜邻归路不相赊。
点酥娇面试初芳,琢句真须琢玉郎。
聊与一枝论雅素,未须千叶间轻黄。
斜簪髻畔随人好,满覆樽前借客香。
谁引角声人未寝,落梅声裹看晨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