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曾诣阙,献策弗能用。
教授河汾间,弟子从之众。
累徵更不起,名藉一时哄。
风雨足以庇,薄田良堪种。
著书可自乐,谈道与人共。
假使献策时,大为隋文重。
伊吕岂终隐,杨元相伯仲。
虽有蛊上心,考槃不可颂。
奚似宁北海,山谷长读诵。
语不及世间,邴王交磨砻。
秖畏彦方知,刑戮安足痛。
道路惭拾遗,遐迩返群讼。
所负吾不知,行藏有微中。
龙门曾诣阙,献策弗能用。
教授河汾间,弟子从之众。
累徵更不起,名藉一时哄。
风雨足以庇,薄田良堪种。
著书可自乐,谈道与人共。
假使献策时,大为隋文重。
伊吕岂终隐,杨元相伯仲。
虽有蛊上心,考槃不可颂。
奚似宁北海,山谷长读诵。
语不及世间,邴王交磨砻。
秖畏彦方知,刑戮安足痛。
道路惭拾遗,遐迩返群讼。
所负吾不知,行藏有微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代学者在社会中的生活与心态。诗人通过描述这位学者的日常行为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首句“龙门曾诣阙,献策弗能用”暗示了这位学者曾经有过入世的尝试,向朝廷进献策略,但未能得到采纳。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接着,“教授河汾间,弟子从之众”描绘了学者在地方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培养了许多学生,体现了他对知识传播的热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累徵更不起,名藉一时哄”则反映了学者面对社会压力和名利诱惑时的淡泊态度,他选择不被世俗所累,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高的名声。
“风雨足以庇,薄田良堪种。著书可自乐,谈道与人共”进一步展示了学者在自然与学术之间的和谐生活,以及他在知识探索与分享上的乐趣。
“假使献策时,大为隋文重。伊吕岂终隐,杨元相伯仲”通过假设与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即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可能面临相似的困境。
“虽有蛊上心,考槃不可颂”则揭示了学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有向上之心,但选择退隐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奚似宁北海,山谷长读诵。语不及世间,邴王交磨砻”将学者比作宁北海,强调其专注于学问与内心的修养,不涉及世俗事务,与邴王等人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秖畏彦方知,刑戮安足痛。道路惭拾遗,遐迩返群讼”表达了学者对于道德与正义的坚持,即使面对困难和痛苦,也愿意为真理发声,同时对社会的公正有所期待。
最后,“所负吾不知,行藏有微中”总结了学者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表示自己行事有其内在的准则和动机,即使外界不了解,也无须解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古代学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精神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望紫云宫阙,曾出入、更行游。
向凤阁挥毫,龙墀曳履,籍甚清幽。
千载明良庆会,天地德独抱寸心酬。
鲁史专行笔削,虞廷迭和歌讴。华旃日侍岂番休。
殿东头。朱扉黄阁,班行回回,岁月悠悠。
遥想而今乐事,西苑畔碧树正清秋。
玉醴长沾凤斝,绣袍紧趁龙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