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头昨夜报春残,尽放宫人赏牡丹。
独有沈香亭北畔,一枝偏许八姨看。
殿头昨夜报春残,尽放宫人赏牡丹。
独有沈香亭北畔,一枝偏许八姨看。
这首元代诗人贡师泰的《和马伯庸学士拟古宫词七首(其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宫廷中赏花的场景,尤其是对沈香亭边那一枝牡丹的特别待遇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殿头昨夜报春残”,开篇即点明时间背景,春末时节,殿头官通报春天即将过去的消息,预示着花期将尽。这一句不仅交代了季节变换,也为下文的赏花活动营造了氛围。
“尽放宫人赏牡丹”,接着描述了宫人们在春天即将结束之际,尽情欣赏牡丹花的情景。这里的“尽放”二字,既表现了宫人们赏花的自由与欢愉,也暗示了牡丹作为春天最后的盛景,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欢迎。
“独有沈香亭北畔,一枝偏许八姨看。”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聚焦于沈香亭北畔的一枝牡丹,特别为某位身份尊贵的“八姨”保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这枝牡丹的独特地位和特殊待遇,同时也暗含了权力与美的交织,以及特定人物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权力与美的微妙关系,以及特定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贡师泰以细腻的笔触,将历史的痕迹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君不见南江老龙夜不眠,令我破屋开青天。
千岩倒壁卷角上,一榻却在洪涛前。
又不见江头古木一尺围,猿猱接手悬高枝。
雨中寒芦披靡去,天际风帆先后归。
陈生故是可怜人,笔虽未到心已亲。
南村北村渴欲死,怪此一室无纤尘。
郑虔祁岳不解奇,韩干画马空多肥。
万里咫尺君得之,更看湘江雷雨垂。
君不见寒山子,垢面蓬头何所似。
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
又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
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须扫。
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
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
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
君才如长刀,大窾当一割。
正须砻其锋,却立望容发。
平生江海念,不救文字渴。
茫然揽辔来,六骥仰朝秣。
病夫百无用,念子故疏阔。
未能即山林,颇复便裘褐。
前时少年累,如烛今见跋。
胸中尘埃去,渐喜诗语活。
孰知一杯水,已见千里豁。
初如弹丸转,忽若秋兔脱。
旁观不知妙,可受不可夺。
君看掷白卢,乃是中箭筈。
不闻铁甲利,反畏彊弩末。
舆薪遵大路,过眼有未察。
君能探虎穴,不但须可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