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时占紫气,马上看香炉。
不是寻幽到,其如发兴孤。
回标临北极,秀色揽西湖。
树杪诸天出,阶前众壑趋。
花台骞地起,风铎蔽檐呼。
月抱蟾蜍石,星摇舍利珠。
玉毫侵瀑水,金相涌浮屠。
妙偈传从竺,高僧至自胡。
法轮皆帝力,下界复神都。
行幸当年事,人王握大符。
往时占紫气,马上看香炉。
不是寻幽到,其如发兴孤。
回标临北极,秀色揽西湖。
树杪诸天出,阶前众壑趋。
花台骞地起,风铎蔽檐呼。
月抱蟾蜍石,星摇舍利珠。
玉毫侵瀑水,金相涌浮屠。
妙偈传从竺,高僧至自胡。
法轮皆帝力,下界复神都。
行幸当年事,人王握大符。
这首诗描绘了香山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以“往时占紫气,马上看香炉”开篇,巧妙地将历史与自然景观融合,暗示了香山寺的历史地位和神秘气息。接下来,“不是寻幽到,其如发兴孤”两句,表达了诗人独自探访此地的独特感受,增添了诗作的孤独与深邃之感。
“回标临北极,秀色揽西湖”描绘了香山寺的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的秀丽,仿佛是北极光与西湖美景的交汇点,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接着,“树杪诸天出,阶前众壑趋”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林的辽阔与层次感,仿佛诸天从树梢间涌现,众壑向寺前汇聚,营造了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花台骞地起,风铎蔽檐呼”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香山寺内景致的精致与生动,花台高耸入地,风铎在檐下发出悠扬的声音,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与和谐之美。而“月抱蟾蜍石,星摇舍利珠”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星、石以生命,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玉毫侵瀑水,金相涌浮屠”两句,通过“玉毫”、“金相”等词汇,描绘了寺庙建筑的庄严与辉煌,瀑布水与佛塔相互映衬,增添了宗教的神圣感。最后,“妙偈传从竺,高僧至自胡”表达了佛法的传播与高僧的远道而来,体现了香山寺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与影响力。“法轮皆帝力,下界复神都”则揭示了佛法与皇权、自然界的联系,强调了香山寺在文化与信仰上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香山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历史的深刻感悟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