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风来摇翠尾,那知露下濯红英。
色空须信元同体,谁把丹青与染成。
但见风来摇翠尾,那知露下濯红英。
色空须信元同体,谁把丹青与染成。
这首诗描绘了红蕉在自然中的美丽与神秘。首句“但见风来摇翠尾”,以动态之美展现了红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翠绿的叶片随风舞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次句“那知露下濯红英”,则转而描绘了红蕉在清晨露水的滋润下,花朵更加鲜艳夺目的景象,仿佛每一滴露珠都为花朵增添了生命的色彩。
后两句“色空须信元同体,谁把丹青与染成”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红蕉美的思考。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的“色空”概念,即世间万物皆由因果缘起,无一永恒不变,红蕉的美也是如此,既非纯粹的物质存在,也非虚幻的空无一物,而是二者的统一。诗人通过这一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红蕉之美的深刻理解,认为这种美并非外力所赋予,而是自内而外散发的自然之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红蕉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
漫斜阳野草唱新词,城荒燕无家。
便春明朝市,蓬莱宫阙,今化龙沙。
翠莽黄云万里,废堞隐悲笳。
白首飘流感,何止天涯。
闻道长安棋局,又衣冠第宅,争斗妍华。
只苍山暗泣,流水自长嗟。
料如今、逃秦人渺,问渔郎何地觅浮花?
空凄惘,悄无人处,门掩昏鸦。
寒角荒屯,晚钟残刹,倦翼呼俦成阵。
散入苍烟,带将斜日,翻翻乍明还隐。
爱古桕分栖好,啼声故相引。
转蓬恨,傍西风、被他惊觉。山径窈、闲曳瘦藤低趁。
漫省少陵诗,绕延秋、空噪饥吻。
晓色唐宫,更谁怜、纨扇愁损。
料南飞零梦,尚怯关河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