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能独立,不肯嫁乌孙。
九死传闺烈,三春吊墓门。
珠归天帝掌,花逐雒妃魂。
词客题黄绢,丰碑照古原。
佳人能独立,不肯嫁乌孙。
九死传闺烈,三春吊墓门。
珠归天帝掌,花逐雒妃魂。
词客题黄绢,丰碑照古原。
这首诗《钱烈女哀词(其一)》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著名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钱烈女的哀悼,展现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与敬仰。
首联“佳人能独立,不肯嫁乌孙”,以“佳人”自喻钱烈女,赞扬其独立自主、坚守自我,拒绝了外来的诱惑,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诚与坚持。这里“乌孙”借指外族或异国,暗示了钱烈女面对外来压力时的坚定立场。
颔联“九死传闺烈,三春吊墓门”,进一步描述钱烈女在爱情中所表现出的英勇与牺牲精神。“九死”形容其经历的艰难与危险,“闺烈”则强调了她在家庭与爱情中的坚强与勇敢。“三春吊墓门”则通过春天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哀伤与怀念的氛围,表达了对钱烈女逝世的深切哀悼。
颈联“珠归天帝掌,花逐雒妃魂”,运用比喻手法,将钱烈女的遗物比作“珠”和“花”,分别象征着她的纯洁与美丽。同时,“天帝掌”与“雒妃魂”则寄托了人们对钱烈女高尚品质的永恒追忆与崇敬。雒妃,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此处借指钱烈女的灵魂得到了永生。
尾联“词客题黄绢,丰碑照古原”,点明了后人的纪念方式——通过文字与石碑来铭记钱烈女的事迹。黄绢,古代书写材料之一,用以形容文字的珍贵与永恒;丰碑,则象征着钱烈女事迹的崇高与不朽。这一联不仅表达了对钱烈女的敬仰之情,也预示了她故事将被世代传颂,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
综上所述,《钱烈女哀词(其一)》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不仅赞颂了钱烈女的忠诚与牺牲,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爱情与高尚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