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笛秋风襄,可怜边思多。
一声折杨柳,残月下关河。
朔气潜相入,清商久不和。
方传郑都护,万里枕雕戈。
横笛秋风襄,可怜边思多。
一声折杨柳,残月下关河。
朔气潜相入,清商久不和。
方传郑都护,万里枕雕戈。
这首《秋笛》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描绘了秋夜中笛声与边塞景象交织的画面,情感深沉而富有意境。
首句“横笛秋风襄”,以“横笛”开篇,点明了演奏乐器的方式,同时“秋风”二字暗示了季节与环境氛围,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意。接着,“可怜边思多”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边疆的思绪紧密相连,引人深思。
“一声折杨柳,残月下关河。”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美与孤独。笛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与思念,而“折杨柳”这一传统意象,更是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在残月的映照下,边塞的景象显得更加苍凉,增添了诗的悲壮色彩。
“朔气潜相入,清商久不和。”这里通过“朔气”与“清商”的对比,展现了边塞特有的寒冷与寂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安。这里的“清商”可能指的是音乐或心情的清冷,与外界环境的严寒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最后,“方传郑都护,万里枕雕戈。”这句诗以郑都护的故事作为结尾,既是对前文情境的一种补充,也暗含了对边防将士忠诚与勇敢的赞颂。通过描述他们枕戈待旦、守卫边疆的情景,表达了对边疆安全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守边将士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
整体而言,《秋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边塞的凄美图景,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哀愁,更蕴含了对边疆生活与守边将士的深切关怀与赞美,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剩雨顽云乍解围,清光此夜拟依稀。
天工不许厌厌饮,月姊终悭皎皎辉。
离合随缘都是乐,阴晴任理两忘机。
谢君好语无貂续,题拙惭随赵璧归。